1. 首页 > 农资

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

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大斑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其特点为阴暗潮湿的田间堆积物中,以及粗缩病,也称为花叶病毒。这两种病虫害一旦发生,病株叶片会变宽变厚,颜色浓绿,生长高度明显低于健康玉米。尤其在气温偏高的冬季,粗缩病的发病与温度关系密切。

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
玉米大斑病:常见病害,危害严重

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种植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病害,其分布广、发展快,危害重、防治难,容易导致玉米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50~60%甚至绝收。玉米大斑病对玉米产量具有严重影响,需要农民加强对这一病害的重视。

菌原条件:玉米连茬地,病残体没有经过很好的处理,越冬菌源数量多,发病可能性高。

玉米的抗病性:现在种植的玉米品种基本上都是单一抗性品种,抗病性不强,增加染病机率。

气候条件:气温在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大斑病孢子菌的形成、萌发、侵染。

玉米大斑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但多见于生长中后期,特别是抽穗以后发生严重。症状特点如下:

青灰色斑点:病斑初期为青灰色小点。

蔓延 :斑点沿叶脉向两端延伸,形成大斑。

病斑形态:呈长梭形,长度约8厘米,宽度约1厘米。

颜色变化:斑的边缘呈暗褐色,中央为淡褐色或青灰色。

叶片枯黄:因为病害加重,叶片枯黄死掉。

霉层出现:在阴雨天,空气湿度加大,病斑上会有灰黑色霉层出现。

措施 具体操作
品种选择 选择高产、抗倒伏、产量高且抗病的品种。
合理轮作 适当倒茬,合理轮作,消灭病残体组织上的大斑病菌。
加强田间管理 适时播种,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
打药防治 发现病株达70%以上,病叶率20%时,进行药剂防治。
病期治疗 发病初期,使用玉米菌克500克/公顷加水500~600公斤,间隔5~7天喷一次,连喷两次。
中耕除草 适时中耕,提高土壤通透性,清除病菌的附着点。

在玉米种植的黄金季节,田间地头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生机。只是,在这片繁忙的背后,一种名为“玉米大斑病”的病害正悄无声息地侵蚀着玉米的生长。这种病害不仅分布广泛、发展迅速,而且其危害程度之重、防治难度之大,常常让种植户们头疼不已。

品种选择:抗病性是关键

面对玉米大斑病的威胁,品种选择显得尤为重要。选择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是预防大斑病的第一步。例如,在吉林地区,我们推广了抗病性良好的玉米品种,如“吉单905”,通过实地测试,发现该品种在大斑病的防治上效果显著。

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
合理轮作,适当倒茬 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性

在田间管理方面,我们强调要重视植株的抗病性。通过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等措施,提高植株的生长势,增强其对大斑病的抵抗力。此外,适时中耕除草,可以改善田间生态环境,减少病原菌的生存空间。

在防治大斑病时,我们提倡综合防治的方法。这包括:

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杀菌剂,如多菌灵、敌菌灵等,可以有效控制病害的发展。

物理防治深翻土壤,清除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越冬基数。

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农药,如白僵菌等,可以有效地防治大斑病。

科学防治,保障丰收

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品种选择、田间管理、综合防治等多个方面入手。通过科学的方法,我们相信可以有效地控制大斑病的发生,保障玉米的丰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58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