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科技助力,国产大豆品质提升

信息化精准生产技术

大豆多产出,还要卖得好,要从育种、种植、加工、销售的全链条发力,提升国产大豆产业链竞争力。2022年秋季大豆上市以来,由于受大豆扩种增产...

科技助力,国产大豆品质提升

作为大豆的主产区,黑河市包括杨永和在内的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与韩天富所在的项目团队达成了合作意向,明年,将全面推广东北大豆绿色高效技术集成模式。

利用优质食用品种,开发系列大豆食品,实现传统大豆食品工业化,普通大豆食品功能化。

为早日破解国产大豆生产的技术瓶颈,农业科学家付出了长期努力。从2008年起,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便开始了科研攻关,经过多学科协作,提出了针对不同生产地区的绿色增产模式,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中国农科院牵头开展的“大豆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研究与示范模式”成功推广到东北和黄淮海大豆主产区。

2020第四届中国食品产业发展年会暨万商大会全会在河南郑州举行。期间,“2018-2019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揭晓,丰益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联合益海嘉里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发挥自身优势,共同开展的“传统豆制品工业化模式升级及技术创新”项目,荣获一等奖。据悉,“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

提升大豆竞争力的策略

只是,真正要扩大大豆的种植面积,让农民愿意种,必须要提升大豆的竞争力,解决制约大豆高产的技术难题。黑龙江黑河市爱辉区勇胜现代农机合作社今年种了4500亩大豆,合作社理事长杨永和就表达了这样的希望:“前些年我们都种玉米,现在改种大豆,技术都生疏了。我们迫切需要最新的适合合作社的大豆种植技术。”

可以预见,因为农发种业的积极布局,我国的大豆种植市场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也期待能够看到更多品质优良的国产大豆品种走向市场.此外,农发种...

绿色模式与技术创新

“我们的绿色模式适合规模化的经营和种植,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小农户可能实现不了,比如全程机械化,比如轮作倒茬等等,要实现高产高效,技术必须到位,一环扣一环,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更适合应用这些绿色模式。”韩天富认为,尽管技术模式可复制可推广,但还是要看具体的生产条件。“未来,我们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出台扶持政策,推进良种攻关;延长产业链条,提升加工效能;培育消费习惯,促进产销对接……产加储销各环节共同发力,有力助推国产大豆产业实现高...

大豆种植品种与产量

选择优质食用、高产稳产、抗逆耐逆、适应性广、适宜全程机械化作业的大豆品种。

看到建设农场示范方里的大豆产量这么高,杨永和显得异常兴奋。受旱灾影响,他的合作社今年大豆亩产115公斤,比示范方的少了足足100公斤。“我们需要适合北纬49度,第四~第六积温带的高产种子,更缺少种大豆的先进技术,专家的绿色集成技术来得真是太及时了!我一定要把它带回去!”杨永和对记者说。

“再过几天,大豆就能收获了。原以为今年伏旱严重,会减产,可没想到,又是个丰收年。这可多亏了专家提供的集成技术啊!”9月12日,在黑河举行的全国大豆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示范现场会上,建设农场生产科科长蔡晓详兴奋地对记者说。

今年,将深化与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团队合作,继续开展大豆科技自强伙伴行动,创建千亩方示范基地,示范推广110厘米大垄密植等绿色优质高产高...

2.大豆玉米轮作倒茬技术

“今年东北地区遭遇了重大灾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示范方还能实现大豆亩产超200公斤的高产,充分展现了科技的力量,证明了大豆绿色技术模式在增产增效上的潜力。”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潘文博对技术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一旦技术到位,国产大豆的潜力十分巨大。”

如今,国产大豆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2016年,农业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调整优化种植结构,要求我国东北地区适当缩减玉米种植面积,改种大豆。为此,特地印发了《关于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大豆面积增加到1.4亿亩。在政策的指引下,今年国产大豆的面积开始逐步增加。仅以建设农场为例,去年,农场31万亩土地,还是玉米和大豆各占一半,今年,大豆的种植面积就已经扩大到了22万亩。

大豆科技创新与未来发展

针对国产大豆科技创新,潘文博认为,大豆科技创新应该要有针对性,要实现提产量、提品质、降成本,只有高产才能摊薄成本,只有优质,才有价格优势和竞争力。同时,技术模式要有可复制性和可持续性,要把示范方里的产量变成农民的产量,要把技术模式推广出去,让更多农民愿意种国产大豆。此外,他认为,技术创新还要有前瞻性,专家们还应考虑20年后需要国内什么大豆、什么技术,提前做好技术储备。

2016年,中国农科院牵头组织开展大豆绿色高效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在我国东北6个县市和安徽宿州等7个地区示范集成大豆生产核心技术。作为试点之一的建设农场,大豆增产增效成果显著,经专家实测,示范区大豆平均亩产达到219.79公斤,创下了同纬度地区国际先进水平,由此也让人们看到了国产大豆发展的潜力和希望。

国产大豆产量和种植效益的提高必须要靠科技,它直接决定农民的种植意向和种植结构格局,也是我们大豆产业技术研发的重点方向。“针对东北地区的生产条件,我们的项目一共集成了优质食用大豆新品种、大豆玉米轮作倒茬、深松浅翻蓄水保墒、信息化精准生产、减量增效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除草剂安全施用、全程机械化生产、大豆品质....

“国产大豆面积的下滑,一方面受种植效益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国外进口大豆的冲击不无关系。”著名大豆遗传育种学家、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孙寰认为,正是比较效益、单产潜力、市场价格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制约了我国大豆的发展。他认为,国产大豆应该调整定位,走优质食用路线,满足国内食用大豆的需求。

在大豆规模化生产条件下,集成优良品种、农艺措施、耕作模式、作业工艺和机具选型配套等核心技术与装备。

建立农机综合管理、农田地里信息和遥感农业信息等系统,实现整地、起垄、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全过程实时农情遥感监测。

将科技助力,国产大豆品质提升,重返市场。梳理完毕后,可以着手探讨科技赋能,大豆品质升级,市场再领风骚。

科技助力,国产大豆品质提升
破解生产瓶颈,科研助力 技术模式推广,农民收益提升 深松浅翻蓄水保墒,保障大豆生长

我们的技术模式中包含了深松浅翻蓄水保墒技术,这项技术能够协调土壤供水与作物需水关系,按照土壤水分调节达到“纳、蓄、保、供”的目标。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确保大豆在干旱季节也能保持充足的水分供应,从而保障大豆的生长。

病虫害绿色防控,保护大豆健康

在大豆规模化生产条件下,我们采用了生物制剂及高效、低毒农药等方法防治地下病虫害和茎叶病虫害。同时,我们选用高效、低残留、安全性好的除草剂,通过合理复配扩大杀草谱,进一步提高田间除草效果。这些措施不仅保护了大豆的健康,也保证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全程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我们的技术模式还涵盖了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通过信息化、标准化大机械作业提高技术到位率。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品质评价与食品加工,提升大豆价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57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