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大豆总产量1890万吨
作为我国养殖业不可或缺的饲料来源,大豆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国,2017-2020年间,我国大豆消费量连续四年超过1亿吨,截至2020年,我国大豆表观消费量达到历史新高。
近年来,我国大豆产量持续增长。根据相关数据,2014年大豆面积约为1亿亩,总产量为1215万吨;而2020年,大豆面积力争恢复到1.4亿亩,总产量达到1890万吨,分别比2014年增加3,800万亩和675万吨。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东北玉米大豆轮作和黄淮海地区低产玉米改种大豆。
一、大豆产量构成分析区域 | 大豆面积 | 大豆产量 | 占比 |
---|---|---|---|
东北玉米大豆轮作区 | 7000 | 810万吨 | 42.8% |
黄淮海地区低产玉米改种大豆区 | 6000 | 720万吨 | 37.9% |
长江流域稻油轮作区 | 3000 | 360万吨 | 18.9% |
西南玉米大豆轮作区 | 2000 | 180万吨 | 9.4% |
从上表可以看出,东北玉米大豆轮作区和黄淮海地区低产玉米改种大豆区是我国大豆产量的主要贡献区域,两者占比合计超过80%。
1. 政策因素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大豆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全国大宗油料作物生产发展规划》等。这些政策对大豆产量的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产业结构调整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将部分低产、低效的玉米种植区改种大豆,有效提高了大豆产量。
3. 技术创新
因为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大豆种植技术不断创新,如抗病虫害、高产、优质等新品种的培育,以及病虫害防治、节水灌溉等技术的推广,均对大豆产量的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
4. 国际市场波动
我国大豆进口量较大,国际市场大豆价格的波动对国内大豆市场产生较大影响。如2020年初,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大豆供应下降,进口价格上涨,国内大豆价格指数也呈现逐月增长态势。
综上所述,我国大豆产量构成与影响因素复杂多样,需要从政策、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国际市场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2020年中国大豆总产量1890万吨,探讨其产量构成与影响因素。已经明确了,接下来是大豆产量1890万吨,应用案例解析。
大豆需求与生产规模双增长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其规划中强调,提高主要油料作物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是提升产量的关键。以油菜籽为例,其机械化收获水平显著提升,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通过这一策略,预计到2020年,油菜籽、花生、大豆、油茶籽四大油料作物的总产量将实现显著增长,为食用植物油自给率的提高提供有力支持。
案例分析:长江流域稻油轮作区 未来展望:稳定供给与提高自给率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我国大豆产业正朝着稳定供给和提高自给率的目标努力。未来,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加强科技支撑和产业链协同,我国大豆产业有望实现更大突破。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优化进口结构,也是保障我国大豆市场稳定的重要途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