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植后期,关注病虫害防治和收割时机
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和水稻收割时机,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种植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近年来,因为水稻种植水平的提高,病虫害逐年加重,严重影响了水稻的高产。
水稻后期除特别脱肥的田块,适当补施穂肥,应保持氮、磷、钾合理搭配。一般正常生长的田块不应补施肥料。因为,重施、迟施氮肥造成植株叶片嫩绿疯长,容易诱发稻瘟病和稻飞虱,严重时造成颗粒无收。
水稻生长后期需要注意防治的主要病害是稻瘟病。要掌握好停水期,停水期通常在水稻齐穗后40天左右,或收割前7-10天。应在水稻抽穗后抓住时机施药2次,间隔7天左右。
病害名称 | 防治方法 |
---|---|
稻瘟病 | 在水稻抽穗后抓住时机施药2次,间隔7天左右。 |
稻纹枯病 | 在水稻抽穗后抓住时机施药2次,间隔7天左右。 |
白叶枯病 | 在水稻抽穗后抓住时机施药2次,间隔7天左右。 |
水稻后期田间管理非常重要,因为中后期水稻会扬花,扬花决定着水稻的产量,但是这时候又容易发生病虫害,所以各位一定要做好田间管理。
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插上标记,作为定点查询记号。查虫口密度,定防治对象田块,查孵化进度,定防治时间。具体操作办法是选一代表性田块,定时查看定点内有多少卵块,多少带病植株,一般有卵植株超过百分之五既定为防治目标。查看定点内卵块的孵化进度,定施药的具体时间。力争稳、准、精确,一次性消灭病虫害。
水稻在后期,即抽穂扬花至灌浆期对水肥的施用特别敏感,实施科学管水尤为重要。“谷打苞,水淹腰”这句农谚代表水稻在打苞时对水的需求量大,但长期深淹对当前的水稻品种极不适应。长期深淹极易诱发水稻纹枯病,白叶枯病及稻瘟病,更给稻飞虱造成有利的繁殖条件。因此,水稻后期田间管水要勤灌浅灌,保持田间干干湿湿,促进根系发达,通风透气,从而稳产高产。
水稻病虫害防治:实战攻略
针对水稻后期常见的病虫害,如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水稻螟虫等害虫,以及稻纹枯病、白叶枯病和稻曲病等病害,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精准防控措施。通过田间调查,掌握害虫密度和病害发生情况,确定防治对象和时机。例如,在卵块孵化率达到一定比例时,立即进行药剂防治,确保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
在防治过程中,我们注重药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避免盲目用药和重复用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水稻的药害。同时,结合农业综合防治措施,如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等,从源头上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风险。
精准收割:提高效率,保障品质水稻后期管理中,精准收割同样至关重要。我们根据水稻的生长状况和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收割时间表。在收割过程中,采用机械化作业,提高收割效率,减少人工成本。同时,注重收割后的晾晒和储存,确保水稻品质。
以某农户为例,通过实施精准收割,其水稻产量较往年提高了15%,且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不仅增加了农户的收入,也为市场提供了优质的水稻产品。
未来展望:科技赋能,绿色发展展望未来,因为科技的不断发展,水稻病虫害防控和精准收割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我们将继续探索新的防控技术,如生物防治、基因工程技术等,以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实现绿色农业发展。同时,加强农业人才培养,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为我国水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