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种植

青虾白尾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虾类疾病

青虾,作为一种深受市场欢迎的经济虾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且具有药用价值。只是,青虾养殖过程中,一种名为“白尾病”的病毒性疾病却给养殖户带来了不小的困扰。本文将从病因、症状、预防和治疗等方面,对青虾白尾病进行全面解析。

青虾白尾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虾类疾病
一、病因分析

青虾白尾病是由一种名为白尾病毒的病毒引起的。该病毒结构复杂,研究难度极高。研究表明,白尾病毒的外观为直径约35纳米的二十面立方球体,由180个蛋白质组成。

二、症状表现

青虾白尾病的早期症状为鱼体腹节肌肉呈现乳白色的混浊状,因此被称为肌肉白浊病。因为病情加重,混浊斑点会从第四腹节背部肌肉向尾节基部、第三、二、一腹节 ,直至病鱼除头胸部和尾节外,腹节的肌肉全呈乳白色混浊状。患病个体活力明显减弱,摄食减少直至停食死亡。

三、预防措施
措施 作用
合理搭配品种 减少品种之间的竞争,降低病害发生几率
控制水质 保持水体清洁,提高青虾免疫力
加强饲养管理 保证青虾充足的营养,提高其抵抗力
四、治疗方法

针对青虾白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对有发病征兆的幼体孵化池,全池遍洒聚乙烯吡咯烷酮碘,每立方米水体放药0.5毫克。

仔鱼培育池,先将水变肥,透明度在30-40厘米时,再外泼一种复方消毒药,每立方米水体放药0.5-1毫克。同时内服药饲,并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

某养殖户在2019年3月发现其青虾养殖池中出现白尾病症状。经过诊断,该养殖户采取了上述预防措施,并在发病初期对病虾进行了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该养殖户的青虾白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青虾白尾病对青虾养殖产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广大养殖户能够提高对青虾白尾病的认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病害发生几率,为我国青虾养殖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鲫鱼与青虾争食,随后爆发出血病,影响了主养青虾的产量,最终亩产仅20多千克,规格偏小,导致亏损。这类问题多因品种搭配不当...

青虾白尾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虾类疾病

病虾初期表现为分散游动,食欲下降,体色暗淡,最终沉底死亡。青虾白尾病的治疗措施包括:对有发病迹象的幼体孵化池进行全池遍洒聚乙烯吡咯烷酮碘,每立方米水体放药0.5毫克...

青虾养殖过程中,水质管理至关重要。水质质量直接关系到青虾的生长环境。生物环境弱化或缺乏,常导致养殖池体水质问题,直接影响青虾的繁殖和成长。因此,在长期的养殖过程中,要保持水质的清新,做好池内水体氧化套装和增氧装置;对水质进行长期监控,确保水体健康、清洁、透明,避免青虾受到毒污染...

青虾养殖方法主要有两种:直接放养青虾,每亩放雌虾500~800只,雄虾300~500只,应在4月底5月初放养;放养人工培育的幼虾,先用一亩左右的池塘作繁殖池,在立夏前,从外河捕捉怀卵亲虾10~12.5公斤,从中选择个体健壮、怀卵量大的放入池内,池中放入水草或杨树根...

青虾在滇池全年摄食生长,生长速度快,最大个体重达7.2克,体长全长达5.7、7.1厘米。青虾食性以浮游动物为主,兼食藻类、植物碎屑、有机碎屑和腐殖质等。青虾在滇池的繁殖期很长,从4月到11月初均可见到抱卵个体,繁殖盛期在7~9月...

青虾不仅能淡养,还能适应低盐度的水域,水质要求中性或偏碱性。生长季节喜浅水处活动,适应的潜伏深度为1.0-1.5米。青虾游动能力较弱,有负趋光性。青虾是广食性动物,在天然水域中主要食料是植物碎片、有机碎屑,然后是绿藻类中的丝状绿藻、鼓藻和硅藻中的固着性藻类,动物性饵料中主要是虾类。青虾会自相残食,贪食,生长快,适宜水温15-30℃,一般3月份水温14℃时即开始摄食,6-10月摄食强度最大。青虾雌雄异体,产卵期在4月下旬到9月底,盛期在6、7月...

全球虾类养殖产量年约500万公吨,产值达300亿美金,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价值。只是,多年来虾类养殖业持续受到各类病害的威胁,经常在短时间内爆发大规模死亡疫情,使得业者血本无归,其中“白尾症”会导致虾子尾部肌肉白化,在虾苗与幼虾阶段的致死率接近100%,目前尚无有效防治措施...

一、病害多发原因:1. 种质退化、杂化严重。青虾在我市养殖已有近20年的历史,但养殖户所用苗种大多自繁自育,少部分缺口也是在本市几个青虾养殖大户处调剂,三代同塘、近亲繁殖的现象较为普遍,种质退化现象日趋明显,具体表现在机体免疫力下降,个体变小,生长缓慢,怀卵量减少,发育提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57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