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鱼白尾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鱼类疾病
病症 | 危害 |
---|---|
开始发病时,尾鳍末端有些发白,因为病情的发展,迅速蔓延到鱼体后半部躯干,蔓延的部分出现白色,故又称白尾病。 | 危害的淡水鱼类有鲫、鳊、鲢、鳙、鲤、草鱼等。 |
鲫鱼白尾病,又称白尾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鱼类疾病,主要危害鲫鱼。这种疾病由一种疱疹病毒引起,主要感染鲫鱼和锦鲤。
患病个体活力明显减弱,在池塘中多呆滞栖息于池边浅水区的草丛上,摄食减少直至停食死亡。在潘状幼体阶段,健康幼体在水中通常集群作旋转状游动。患病初期则作不集群的分散沉浮游动,随后食欲减退,体色无光泽,逐渐变黑,最后沉卧池底而死。
对有发病征兆的幼体孵化池,全池遍洒聚乙烯吡咯烷酮碘,每立方米水体放药0.5毫克,收到较好效果。
根据普查结果,本次塘口鱼类检出嗜水气单胞菌的概率为87.9%,其中60%以上的鲫鱼检出鲤春病毒,少量检测出疱疹病毒Ⅱ型;这表明这种鱼病是细菌和病毒的混合感染,而不是单一的病原。
近期川渝地区、华北地区、江苏地区出现大量鲫鱼死亡,主要表现为鳃部严重出血、烂嘴、体表充血、脱鳞、白尾等症状;此外,该阶段的鲫鱼普遍出现肝脏差、...
预防鲫鱼白云病的关键在于加强养殖管理,保持池塘水质清洁,及时隔离病鱼,避免交叉感染。同时,可定期使用消毒剂对池塘进行消毒,以消除病原体。
在我国的淡水养殖领域,鲫鱼以其肉质鲜美、繁殖力强而广受欢迎。只是,一种名为白尾病的疾病,正逐渐成为鲫鱼养殖业的隐形杀手,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病症初现:白尾病的早期症状白尾病,顾名思义,最初在鱼体的尾鳍末端出现发白现象。因为病情的加剧,这种白色斑点会迅速蔓延至鱼体后半部分,包括躯干和鳍条。受影响的鱼类包括鲫、鳊、鲢、鳙、鲤、草鱼等。病鱼体表通常呈现暗黑色,微带红色,皮下和肌肉出血,口腔、下腭、头顶或眼眶周围充血,严重时眼球突出。
白尾病的防控需要养殖户、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共同努力。通过加强病害监测、提高养殖技术、推广新型防控措施,有望降低白尾病对鲫鱼养殖业的影响。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技术,也是应对白尾病挑战的重要途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