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大力度挽救濒危物种长江中华鲟
长江,这条古老的河流,孕育了无数的生命奇迹。只是,由于人类活动的长期影响,长江水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水生生物资源呈现急剧衰退趋势。其中,中华鲟、长江江豚、长江鲟等珍稀濒危物种的自然栖息地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威胁。
长江十年禁渔大幕拉开后,湖北实施长江珍稀濒危物种拯救行动计划,6家中华鲟种源保护繁育场搭建起中华鲟的保种育种体系。近年来,从矿山修复到智慧渔业,长江流域的水生生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长江江豚,一种古老的水生哺乳动物,在地球生活已有2500万年历史。据2012年科考结果,长江流域仅存1040头江豚,数量比国宝大熊猫还要少。2013年,长江江豚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红色目录极危物种。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将实施以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为代表的珍稀濒危水生生物抢救性保护行动,并将定期对保护工作进行考核验收。
庆幸的是,近年来,我国已经加大了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力度,对鲟鱼的保护也格外关注。近年来,由于中华鲟种群数量也在持续衰退,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从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正式进入十年禁渔期。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在这里坚守,从未放弃希望,自承担中华鲟保护区各项管理职能以来,坚持常态化开展中华鲟监测以及中华鲟保护区栖息水域监测与管理,致力于保护以中华鲟为代表的水生动植物及其生活的水域环境。
目前,以白鲟、白鳍豚、中华鲟、江豚为代表的长江旗舰物种有的已经功能性灭绝,有的已经“极度濒危”、进入最后的“保种”阶段。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行动正在中国长江开展。
保护方案发布,中华鲟等珍稀濒危物种资源保护2025年取得成效。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这是我国首个针对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出台的专项实施方案,有助于持续做好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对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和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实施方案》总体目标,到2025年,中华鲟、长江江豚、长江鲟等珍稀濒危物种资源保护将取得阶段性成效,水生生物关键栖息地得到有效修复和保护。
此前,对中华鲟的保护主要依靠人工繁殖放流,但这种方法对野生中华鲟种群补充效果有限。一些专家表示,尽管我国已连续多年成功实施中华鲟全人工繁殖,但离开野生种群,人工繁殖中华鲟将会出现体型减小、野性退化等情况。目前,长江水产研究所相关研究团队正着手对长江一些生态条件相对较好的夹江河段进行评估,研究保护中华鲟的新对策。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物种之一,在地球上已繁衍生息1.4亿年,亲历了长江的形成和变迁,有“活化石”之称。可科考人员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都未发现中华鲟产卵的证据。
近年来,江豚保护主要以迁地保护为主,并在位于湖北石首的天鹅洲保护区取得初步成功。2010年以来,保护区内江豚数量从22头增至60头,繁殖速度从原来的每年2至3头增长到现在的4至5头。未来还将进一步探索人工环境下繁殖江豚。
物种 | 现状 | 保护措施 |
---|---|---|
中华鲟 | 濒危 | 人工繁殖放流、生态修复 |
长江江豚 | 极度濒危 | 迁地保护、人工繁殖 |
长江鲟 | 濒危 | 人工繁殖放流、生态修复 |
我国加大力度挽救濒危物种长江中华鲟,保护生物多样性。已经梳理完,现在进入长江中华鲟保护:科技助力,多措并举。
在长江的波涛中,中华鲟——这一古老而神秘的物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片曾经孕育无数生命的水域,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变得脆弱。只是,科技的力量正在悄然改变这一切。
科技监测,守护中华鲟的家园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