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水产

鸵鸟蛋孵化技术:模拟自然孵化环境

基本信息

名称 内容
中文名称 鸵鸟孵化技术
步骤一 严格选择种蛋,注意完善卫生消毒措施
孵化温度 15摄氏度
适宜的孵化条件 来自完善卫生消毒措施
严格选择种蛋
鸵鸟蛋孵化技术:模拟自然孵化环境

照蛋

照蛋的目的是观察胚胎发育程度和异常情况,及时剔除无精蛋和死胚蛋。第一次照蛋是在入孵时进行,检查种蛋放入蛋盘时气室是否朝上。第二次照蛋是在入孵的第十二天,此时鸵鸟的喙和喙尖开始形成,腿和翅膀大致分化,尿囊膜 到蛋壳膜内表面,胚胎的躯干部增大,照蛋时可见到清晰的血管,能见到头部和躯干部2个小圆团,称为“双珠”。

孵化期管理技术

1、种蛋选择:合格的种蛋要求清洁,表面不应有泥土、粪便以及其他污物。其二要求大小适中,蛋重过大过小都会影响孵化率和雏鸟的质量,一般要求种蛋重1.5千克左右,超过2千克和小于1千克的种蛋一般应淘汰。第三要求种蛋的外形呈卵圆形,纵径16-17厘米,横径13-14厘米,过长、过圆、扁形及畸形蛋孵化率低。种蛋的颜色一般为乳白色或米黄色。洁白色的蛋孵化率较低。

2、翻蛋:鸵鸟蛋黄含脂肪多,比重较轻,浮在蛋的中间由系带系着,胚胎吸收养分,排除废物。如果长时间处于一种位置,蛋黄不能维系在蛋的中央,容易与蛋壳的内膜粘连。翻蛋的目的在于使胚胎外部空间定位,同时也防止粘连,促进羊膜运动。鸵鸟蛋孵化期内一般每2小时翻蛋1次,40天转入出雏器后停止翻蛋。一般孵化器设计的翻蛋角度为前俯后仰各45度,据研究,如果翻蛋角度增大到50-55度,会促进胚胎发育和血液循环,使孵化率有所提高。

3、孵化机的消毒:每次孵化之前,孵化机内外及表面用消毒药擦拭一遍,并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

4、种蛋的消毒:鸵鸟产蛋时,饲养员要用消毒纱布接住,然后送孵化室消毒,消毒剂量每平方米用37%的福尔马林42毫升,高锰酸钾21克,熏蒸30分钟。如果没有接住,用经消毒液浸泡的纱布擦去表面赃物,马上送孵化室消毒。入孵之前,用消毒药浸泡20~30秒,然后用消毒过的干纱布擦干种蛋即可入孵。

5、孵化前的准备工作:清洁和消毒。要将孵化机、孵化室及相关用具清洗干净,并使用药液进行消毒。对种蛋和孵化机进行熏蒸消毒,具体方法是使用每立方米空间30毫升福尔马林,加热后进行熏蒸,或者将15克高锰酸钾与30毫升福尔马林混合,产生甲醛气体熏蒸,时间为1520分钟。

6、孵化温、湿度控制:鸵鸟孵化期为42天,孵化中前期温度恒定在36.8℃,孵化后期30-42天,胚胎自身产生大量的热,需要的温度相对较低,以36℃为宜。

12、孵化前消毒准备:更多鸵鸟蛋孵化技术鸵鸟蛋孵化技术首页 养殖技术 特种养殖 正文鸵鸟蛋孵化技术发布时间:2015-08-03 22:27:16 来源:黔农网 标签:鸵鸟蛋...

13、鸵鸟蛋孵化期内一般每2小时翻蛋1次,40天转入出雏器后停止翻蛋。

16、在孵化过程中,对孵化条件的调控至关重要,以确保环境适宜于胚胎的健康发育。

59、翻蛋:鸵鸟蛋黄含脂肪多,比重较轻

鸵鸟蛋孵化技术:模拟自然孵化环境,人工孵化鸵鸟蛋的方法。已经讲清楚了,现在聊聊人工孵化,自然环境模拟技术吧。

自然孵化,科技赋能:探索鸵鸟孵化奥秘

在广袤的非洲草原上,鸵鸟以其独特的生存智慧和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了大自然的奇迹。而在这背后,是鸵鸟孵化技术的不懈探索和突破。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鸵鸟孵化技术,揭示其背后的科学奥秘。

鸵鸟蛋孵化技术:模拟自然孵化环境

在鸵鸟孵化过程中,种蛋的品质至关重要。优质种蛋应来自健康、优良的鸵鸟种群,蛋壳厚实、表面光滑。在挑选种蛋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蛋壳颜色:洁白色或米黄色,颜色过浅的蛋孵化率较低。

蛋形:卵圆形,纵径16-17厘米,横径13-14厘米,过长、过圆、扁形及畸形蛋孵化率低。

蛋重:1.5千克左右,过重或过轻的蛋均会影响孵化率和雏鸟质量。

精心呵护,适宜的孵化条件

孵化温度:孵化前期温度恒定在36.8℃,后期逐渐降至36℃。

孵化湿度:前期湿度控制在60%,后期逐渐降至40%。

翻蛋:每2小时翻蛋一次,防止蛋黄与蛋壳粘连,促进胚胎发育。

第一次照蛋:在入孵时进行,检查气室是否朝上。

第二次照蛋:在入孵的第十二天,观察喙、腿、翅膀等发育情况。

消毒防控,保障孵化安全

孵化室消毒:地板、墙壁、天花板定期用消毒液擦拭和喷洒。

孵化机消毒:每次孵化前,孵化机内外及表面用消毒液擦拭,并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

种蛋消毒:产蛋后及时用消毒液浸泡种蛋,防止细菌感染。

鸵鸟孵化技术是一门集生物学、工程学、管理学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因为科技的不断进步,鸵鸟孵化技术将更加成熟、高效。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和优化鸵鸟孵化技术,为鸵鸟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57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