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鸵鸟孵化率,需关注孵化条件与胚胎发育
全价平衡的营养。鸵鸟的营养水平是影响孵化率的基本因素,繁殖期饲料中代谢能的需要量为11.3千焦/公斤,粗脂肪应限制在6%~8%;蛋白质为18%~24%,同时注意几种氨基酸的供给:精氨酸1.04、赖氨酸0.86、蛋氨酸+胱氨酸0.73、苯丙氨酸0.95、缬氨酸1.02;粗纤维适宜含量为10%、钙4%~4.5%、有效磷0.4%、钠0.3%、镁0.25%,维生素E为80国际单位/公斤,应注意青绿饲料的优质性,适当补充泛酸和其他微量元素。研究发现,成年鸵鸟在繁殖季节,饲喂的日粮营养含量为低能量、高蛋白、高纤维素,且用肉骨粉、血粉代替鱼粉,可获较高的孵化率。
孵化室地板每隔2天用消毒药拖擦1次,墙壁、天花板每半个月用消毒药喷洒1次,1个月进行全面清扫1次。消毒。每2天用消毒液擦地板1次,隔2周全面清洗、消毒,并用福尔马林溶液进行熏蒸。
鸵鸟产蛋时,饲养员要用消毒纱布接住,然后送孵化室消毒,消毒剂量每平方米用37%的福尔马林42毫升,高锰酸钾21克,熏蒸30分钟。如果没有接住,用经消毒液浸泡的纱布擦去表面脏物,马上送孵化室消毒。
每次孵化之前,孵化机内外及表面要用消毒药擦拭一遍,并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
种蛋的选择与保存种蛋必须来自优良、健康的鸟群,挑选种蛋时,先将薄壳、砂壳蛋、钢皮蛋及过大、过小、过扁、过圆、污染面积过大的种蛋挑出。对刚产出的种蛋不宜马上入孵,要贮存24小时以上,但最好不要超过6天,保存的温度以15℃为宜。若保存期超过6天,需要降低温度,保存种蛋的相对适宜湿度应为70%~80%,并注意贮存室的通风。种蛋保存时,应大头朝下,每天翻动1次。
一般孵化器设计的翻蛋角度为前俯后仰各45度,据研究,如果翻蛋角度增大到50-55度,会促进胚胎发育和血液循环,使孵化率有所提高。
作为一种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养殖方式,鸵鸟养殖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养殖户的关注。了解鸵鸟养殖的基本要求,掌握科学的孵化技术,对提高孵化率至关重要。
更新血缘,打破自繁自养...
严格选择种蛋鸵鸟的营养水平是影响孵化率的基本因素,繁殖期饲料中代谢能的需要量为11.并且种蛋可按大、中、小或重、中、轻三个档次,实行分机孵化,能提高孵化率和健雏率。
孵化温、湿度控制鸵鸟孵化期为42天,孵化中前期温度恒定在36.8℃,孵化后期30-42天,胚胎自身产生大量的热,需要的温度相对较低,以36℃为宜。
完善卫生消毒措施正确的孵化操作过程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提高鸵鸟种蛋的孵化率,确保雏鸟的健康成长。胚胎的健康发育需要新鲜空气,定期进行通风换气,以保持空气质量良好。鸵鸟...
入孵时,一定要使鸵鸟蛋的大头朝上入孵时,一定要使鸵鸟蛋的大头朝上,依贮存期、产蛋期分清批次,认真记录,尽量不要混孵,以免造成出雏的混乱;孵化过程中要翻蛋;孵化程序为:蛋的挑选消毒贮存室孵化室入孵消毒出鸟发鸟作业,避免交叉感染。
2.健康的管理。应保证适宜的运动,控制体重。鸵鸟在产蛋期,应防止体重过肥或过瘦,否则,影响繁殖。公母比例要搭配合理,一般为1:2,若公鸟确实优秀,可加大到1:3~4。应加强日常管理,合理的设置鸵鸟产蛋窝,及时清除粪便和检蛋,保持鸟舍干燥清洁,防止细菌污染,淘汰无生育能力或缺乏"爬跨"能力的公鸟,同时,在鸵鸟繁殖期间不要随便转栏、更换饲养员或突然驱赶鸵鸟,以避免鸵鸟受惊吓等应激,定期对鸡舍和运动场等环境进行消毒,对鸵鸟进行检疫、防疫,保持鸟群健康。
通过上述的科学孵化技术和精细管理对于恒温孵化法,前期孵化湿度可控制在20%~25%,转入出雏机湿度应相对提高,通常为30%~40%,后期湿度相对较高有利于雏鸟啄壳。
提高鸵鸟孵化率,需关注孵化条件与胚胎发育。的内容结束,现在进入孵化成功秘诀:精准调控孵化环境与胚胎成长。
精准调控孵化环境与胚胎成长,是提高鸵鸟孵化成功率的关键。通过科学饲养管理、严格消毒、合理翻蛋、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控制,以及细心管理,可以有效提升鸵鸟养殖的经济效益。因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养殖经验的积累,相信鸵鸟养殖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