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鱼脾肾坏死病毒病是危害鳜鱼养殖的重要病毒性疾病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的威胁不容忽视,尤其对个体较大的鳜鱼而言,其影响更为显著。这提醒我们在养殖过程中必须实施精细化管理。许多养殖户在疾病防控上采取的杀虫剂和消毒手段,往往适得其反,甚至加剧问题。
鳜鱼,作为我国重要的名特优鱼类,其养殖业因为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而蓬勃发展。只是,1994年在广东省首次爆发的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给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年份 | 地区 | 发病情况 |
---|---|---|
1994 | 广东省 | 首次爆发 |
2018 | 江苏省常州市 | 大面积暴发 |
病鱼出现缺氧症状,身体失去平衡,应急反应降低。病鱼还可能出现贫血症状,鳃盖、下颌、眼眶等部位点状出血,严重者伴有继发性细菌感染导致烂鳃。病原为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且易伴随多种细菌的继发性感染。
防控管理措施
对外地引进的鳜鱼苗种和饵料鱼进行严格检疫。
适当降低鳜鱼放养密度,减少病原传播风险。
注重饵料鱼质量,提高饵料鱼抗病能力。
定期使用消毒剂进行全塘消毒,并长期在饵料鱼饲料中添加大蒜素、维生素C等中草药成分药物和免疫制剂。
发病鱼塘内的水不要随意排放,与未发病鱼塘不要相同的渔具,以防交叉污染。
每年开春对池塘进行干塘清淤,使用大量生石灰化水全塘泼浇,并连续太阳暴晒一周以上。
注重鳜鱼养殖前期管理,定期使用聚维酮碘或土霉素或戊二醛或苯扎溴铵等进行全塘消毒。
如果该病已经发生,建议尽量保持池塘原有水环境,使用较温和的消毒剂进行全塘消毒,确保池塘溶氧充足。
案例分享2018年,江苏省常州市经济开发区原武进区横山桥镇鳜鱼主产区大面积暴发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发病率达XX%,病死率达XX%。经区水产技术推广站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鱼病分析室多日联合攻关,确诊为鳜鱼脾肾坏死病毒病。
鳜鱼脾肾坏死病毒病是养殖者必须面对的挑战之一。了解其症状、病原和防控管理措施,有助于养殖户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一疾病,保障养殖业健康发展。
研究发现,该病毒在4℃水温下可存活4年以上,繁殖流行水温在25~34℃,最适宜水温28~30℃。对pH值变化敏感,在pH范围4~12内可存活一周以上。此外,病毒对乙醚、氯仿、紫外线敏感。
防控策略:多管齐下,预防为主1. 严格检疫:对外地引进的鳜鱼苗种和饵料鱼进行严格检疫,确保无病原携带。
2. 水质管理:保持池塘水质良好,定期进行全塘消毒,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
3. 放养密度:适当降低鳜鱼放养密度,减少病原传播风险。
5. 发病处理:一旦发现病鱼,及时隔离治疗,并对塘内水体进行消毒处理。
案例:2018年,王红卫、黄桦、朱晓荣、丁雪岳等专家在常州市武进区对鳜鱼脾肾坏死病毒病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采取一系列综合防控措施,成功控制了该病在当地的流行,降低了养殖户的损失。
未来展望:加强研究,提升养殖效益面对鳜鱼脾肾坏死病毒病这一难题,我们需要加强相关研究,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同时,通过科学养殖、合理用药等手段,降低病毒病的发病率,提升养殖效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