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育雏成活率低,需探究提高方法
鹧鸪,作为一种季节性禽类,其生长发育、食欲甚至疾病产生,都与光照息息相关。雏鹧鸪出壳后的前两周需24小时光照,之后每天保持16小时,光照强度为每平方米3瓦。若光照过强,易引发啄趾啄肛现象。在20日龄后,可进行断喙处理,只需剪上喙,下喙无需剪。
在购进雏鸪前, 需确定育雏方式,是笼养还是平养。然后,根据计划饲养的数量,安排好育雏舍。
准备项目 | 具体操作 |
---|---|
育雏舍消毒 | 进雏前,彻底打扫室内,育雏笼、水槽、食槽、粪板等设备全部放入室内,关闭门窗,使用高锰酸钾和甲醛熏蒸消毒24小时,再使用百毒杀喷雾消毒2次。 |
温度调控 | 进雏前两天点燃室内炉火,调试温度,确保温度保持在34℃~35℃之间。注意安装烟囱,以防中毒。 |
温度是影响鹧鸪育雏成活率的关键因素。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疾病发生。各龄雏鹧鸪对温度的要求如下表所示:
日龄 | 温度要求 |
---|---|
1-10日龄 | 34℃-35℃ |
11-20日龄 | 33℃-34℃ |
21-30日龄 | 32℃-33℃ |
雏鹧鸪出壳后2-6天,使用恩诺沙星饮水,预防白痢;8日龄时,使用新城疫Ⅱ系疫苗点眼;2周-3周,使用青霉素拌料,预防球虫病;3周后,使用氟哌酸或恩诺沙星饮水,预防沙门氏杆菌。育雏期间,每周喷雾消毒2次,有疫情时,每天消毒1次。
在育雏期间,要有足够的新鲜空气,保持室内空气质量。为减少气味,每天清粪2次。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雏鹧鸪的生长发育,一般10日龄雏鹧鸪每平方米可养80只,11日龄-30日龄为每平方米50只。
饲料与饮水雏鹧鸪出壳后24小时内,先饮用36℃左右的开水,加入电解多维,连续饮3天。开水后,即可开食,第一天用全价料拌熟鸡蛋开食,100只雏鹧鸪加2-3枚熟鸡蛋,将饲料拌成潮湿状,让雏鹧鸪自由采食。注意,饲料要少给勤添,以防霉变。
养殖鹧鸪的首要任务是确保环境清洁与消毒。进雏前,需对室内进行全面清理,并将育雏笼、水槽、食槽及粪板进行熏蒸消毒,以消除潜在病原。某养殖户遵循这一原则,在育雏初期未发生任何疾病,雏鹧鸪成活率高达95%。
科学饲养,营养均衡是基础雏鹧鸪的饲养过程中,营养均衡至关重要。合理搭配饲料,确保雏鹧鸪获取到必需的营养素,是提高成活率的有效途径。某养殖场采用专业饲料配方,结合雏鹧鸪的生长阶段,实现了高成活率的目标。
疫苗接种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根据雏鹧鸪的生长阶段,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降低疾病发生率。某养殖户严格按照疫苗接种计划进行操作,确保了雏鹧鸪的健康成长。
日常管理,细节决定成败在日常管理中,细节决定成败。定期清理育雏舍,保持通风良好,避免密度过高导致拥挤,这些细节都对提高雏鹧鸪的成活率至关重要。某养殖场在细节管理上做足功课,雏鹧鸪成活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
未来展望,持续优化养殖技术因为养殖技术的不断优化,鹧鸪育雏成活率有望进一步提升。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加科学、高效的养殖方法,为养殖户提供更多支持,共同推动鹧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