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种植

四川山鹧鸪,一种生活在四川山区的鸟类

经保护区工作人员进一步鉴定,确认其为鸟纲鸡形目山鹧鸪属的四川山鹧鸪。四川山鹧鸪又被誉为“鸟中大熊猫”,主要分布于四川省中南部山区的森林中,在云南省东北部地区也有少量分布。

四川山鹧鸪,一种生活在四川山区的鸟类
特征 描述
体重 ♂410-470g,♀350-380g
体长 ♂303-320mm,♀285-295mm
嘴峰 ♂18-21mm,♀18-19mm
♂148-158mm,♀143-145mm
♂68-74mm,♀64-71mm
跗蹠 ♂40-44mm,♀37-40mm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十四五”林草规划抢救性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名录,是我国西南山地的特有鸟类,属全球性濒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生活习性

栖息在海拔1000-2000米之间的常绿阔叶林中,尤以林下植被丰富的地带较为常见。常单独或组成5-6只的小群活动。

关键词:四川山鹧鸪,模式标本产地,四川汉源。中图分类号 Q9581 2 四川山鹧鸪 Arborophila rufipectus 属鸡形目 Galliformes 、雉科Phasianidae ,为 R. Boulton 于 1932 年依据 F. T. Smith 采获的单独一号雄性标本而定名 (Boulton 认为F. T. Smith 当年采得四川山鹧鸪的地点仍应当是在四川汉源县境内。

四川山鹧鸪本次监测人员在位于保护区日波窝林区海拔2420米的针阔混交林下,利用红外相机共拍摄到四川山鹧鸪活动照片15张,视频4段,这也是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首次发现其活动痕迹,也进一步证明了四川山鹧鸪在美姑大风顶保护区有分布。

四川省林业厅高级工程师隆廷伦9日告诉记者,中国特有、世界级濒危鸟类四川山鹧鸪以“家庭”组团的形式在四川马边县被发现。由于四川山鹧鸪...

常单独或组成5~6只的小群活动。性情机警,善于藏匿。在地上奔跑迅速,受惊后常静伏不动或以奔跑逃避敌害,仅在危急和迫不得已时才起飞,但飞不多远又落下,很快钻入草丛、灌丛或竹丛中逃跑。通常在林下落叶层较厚的地方刨食。主要食物有栎、胡颓子、悬钩子等。白天常在地面上觅食,夜间在竹枝或灌丛上过夜。

没有亚种分化。是中国特有的鸟类。分布范围极狭窄,迄今仅发现于中国四川省的屏山、甘洛、马边、峨边、沐川等县。

四川山鹧鸪:体长30厘米,是中等体型色彩浓艳的山鹧鸪。头顶褐,眉纹白,胸部具宽阔的栗色环带及喉近白为本种特征。眼周裸皮红色,耳羽黄棕色。雄鸟额白,头顶栗棕色。眉纹和两颊黑色,耳羽栗色。上体以暗绿色为主,具较宽的黑色横斑和不规则的细纹。喉白色,上喉具黑色纵纹。上胸和两胁灰色,杂以栗斑。胸部的栗斑连成一大块栗色的胸带。下胸和腹白色。尾羽茶绿色,具4-5道黑色横斑。

形态特征

关注四川山鹧鸪,是鸡形目雉科山鹧鸪属的鸟类。俗名:荀鸡、砣砣鸡,是中国特有种,体型为一般灰褐色的山鹧鸪,拥有独特头部和胸部图案。

虹膜灰褐色,嘴黑色,腿、脚赭褐色。

栖息环境

四川山鹧鸪在繁殖期一旦领域确定,雄性在领域内鸣叫,用以警戒和保护领域不受干扰,防御同种和在资源利用上有竞争的异种个体进入领域,从而保证整个繁殖期内有足够的空间和食物资源。求偶鸣声可以使雌体容易定位雄体位置,提高配对率。研究中录制四川山鹧鸪的一种频次较快的求偶鸣声,在不同领域内回放,发现均有雌体向鸣声方向靠近的现象。

分布范围

在繁殖期,领域内最常见为单音节鸣声,鸣声持续时间长;然后是双音节鸣声,持续时间一般;最后是多音节鸣声,持续时间较短。但是警戒鸣声除外,因为警戒鸣声的持续时间长短与外界干扰和天敌压力有关。

在四川山鹧鸪,一种生活在四川山区的鸟类,属鸟纲鸡形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四川山鹧鸪:山区生态旅游新亮点的内容。

生态旅游新星的发现
四川山鹧鸪,一种生活在四川山区的鸟类
四川山鹧鸪的生存环境

在四川省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山鹧鸪的发现吸引了大量游客。保护区通过设置观鸟点、开展科普教育等方式,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了解四川山鹧鸪的生活习性。这种生态旅游的模式,既保护了四川山鹧鸪的生存环境,也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

四川山鹧鸪的发现, 证明了生态旅游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生态旅游,人们可以更加关注和了解珍稀物种,从而更好地保护它们的生活环境。

四川山鹧鸪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通过控制害虫、传播种子等方式,促进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因此,保护四川山鹧鸪,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尽管四川山鹧鸪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面临着栖息地破坏、外来物种入侵等挑战。未来,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四川山鹧鸪的保护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56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