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技术

我国燕麦科研处于起步阶段,基础研究薄弱

自1950年起,我国便开始了燕麦的研究工作。只是,相较于英、俄、美、法等国家,我国燕麦科研起步较晚,基础研究薄弱,定义与背景尚不明确。

我国燕麦科研处于起步阶段,基础研究薄弱
科研基础与现状
科研单位 研究时间 研究方向
内蒙古农业大学 1950年代至今 燕麦品种选育、栽培技术
河北省高寒作物研究所 1950年代至今 燕麦育种、栽培技术
山西农业科学院高寒作物研究所 1950年代至今 燕麦育种、栽培技术
中国农业科学院 1950年代至今 燕麦育种、栽培技术
吉林省白城市农业科学院 1950年代至今 燕麦育种、栽培技术
青海省农牧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1950年代至今 燕麦育种、栽培技术
甘肃省定西旱农中心 1950年代至今 燕麦育种、栽培技术
燕麦育种成果与挑战

我国从开展裸燕麦育种以来,以培育高产品种为主要目标。经过多年努力,已育成一大批皮、裸燕麦新品种,服务于当地乃至全国燕麦生产。

只是,由于多数品种是通过皮、裸燕麦种间杂交培育而成的,品种的品质较差,表现在蛋白质、总纤维素、D葡聚糖含量低,脂肪含量和皮燕麦率高,与生产需求尚有差距。

今后燕麦的研究重点将是引进、收集、筛选高蛋白、高D葡聚糖、低脂肪、皮燕麦率低的优质种质,研究培育高蛋白、高13葡聚糖、低脂肪、适合加工食品的和高蛋白、高脂肪、适合饲用的皮、裸燕麦品种。

在栽培技术方面,我国已摸索出一套根据品种特性确定适宜的播种期、播种量、施肥方法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

只是,由于燕麦作物生长在高寒、冷凉、人民生活相对贫困的地区,从事燕麦作物研究的单位少、研究人员素质偏低,国家投入燕麦作物研究的经费严重不足,从而造成燕麦栽培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滞后。

我国燕麦科研投入不足,与其他作物或发达国家相比显示出科研综合实力薄弱。

表现为常规技术研究多,对高新技术研究少;技术引进多,吸收消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少;立题面窄、低水平重复较多,研究队伍的数量和研究水平落后于时代发展步伐。

各有关燕麦科研单位的装备也不够精良,设备陈旧落后、图书资料少,大多数还停留在20世纪50年代的水平。

我国燕麦科研工作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集中于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品种选育。在此期间,内蒙古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积极参与,为燕麦科研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燕麦种质资源库,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国燕麦科研处于起步阶段,基础研究薄弱
二、品种选育与推广 三、栽培技术研究

因为燕麦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工技术研发成为我国燕麦科研的重要方向。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出燕麦米、燕麦面粉、燕麦片、燕麦方便面等系列产品,丰富了燕麦产品种类,提高了燕麦附加值。

五、展望未来

当前,我国燕麦科研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未来,我国燕麦科研将继续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深化品种选育,培育更多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的燕麦新品种;

加强栽培技术研究,提高燕麦产量和品质;

推进加工技术研发,开发更多燕麦深加工产品;

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我国燕麦科研水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56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