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农资

河豚鱼肤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鱼类疾病

河豚鱼肤霉病,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是淡水鱼类常见的一种真菌性疾病。本文将深入探讨其病原体、症状、防治方法及预防措施。

河豚鱼肤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鱼类疾病
一、病原体

河豚鱼肤霉病的病原体主要是水霉和绵霉,这两种真菌属于藻状菌纲类中的水霉菌目、双霉目及芽枝霉目。它们具有细长的菌丝,一端着生于鱼的体表皮肤内,其余部分则露出体外。

二、症状

河豚鱼肤霉病的症状表现为病鱼体表粘液增多,形成一层白翳。因为病情的发展,菌丝深入体表皮肤,导致鱼体出现白色絮状物,严重时会导致鱼体死亡。

三、防治方法

针对河豚鱼肤霉病的防治,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方法 具体操作
消毒剂浸泡 使用含碘消毒剂或次甲基蓝,溶于水中,病鱼浸泡3-5分钟后用清水漂洗。
食盐溶液浸洗 使用2%-5%的食盐溶液浸洗病鱼5-10分钟,可预防此病发生。
食用盐和高锰酸钾 使用食用盐或高锰酸钾进行局部处理,适用于病鱼数量较少的情况。

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源。

加强鱼塘管理,避免鱼体受伤。

合理投喂,增强鱼体抵抗力。

在鱼苗入塘前进行消毒处理。

五、案例分析

某养殖户的鱼塘在2019年春季出现大量鱼病,经诊断,发现是河豚鱼肤霉病。养殖户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对病鱼进行消毒处理;加强鱼塘管理,保持水质清洁;最后,合理投喂,增强鱼体抵抗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鱼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第八章真菌与藻类引起的疾病

河豚鱼肤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鱼类疾病

水产动物由真菌引起的鱼病,称为真菌病。真菌具有细胞壁,是真核的单细胞或多细胞体。危害水产动物的主要是藻菌纲的丝状真菌。

1. 真菌

了解危害大、流行广的传染性疾病的流行情况,掌握传染性疾病的初步诊断和防治方法,了解水产动物病原的检测技术。

病原体主要是水霉,是一种慢性病,累计死亡率可达90%以上。

我国鱼类寄生的鳃霉有两种类型:1、寄生在草鱼鳃上的鳃霉,菌丝粗而少弯曲;2、寄生在青、鳙、鲮、黄颡鱼鳃上的细而多分枝。

鱼类肤霉病又称白毛病,是一种寄生性真菌病,主要由真菌寄生鱼体表引起。现有该鱼病的防治技术主要是预防为主,治疗方法有病鱼数量少可局部操作的情况下,可以用含碘消毒剂浸泡,或用食用盐、高锰酸钾,或用内服药物。

河豚鱼肤霉病的防治方法:可选用O.03克孔雀石绿或次甲基蓝,溶于10千克水中,病鱼浸洗3―5分钟,再用清水漂洗后,放入水族箱中。多次用药才可痊愈。

斑点叉尾鲇胸鳍、尾部水霉着生。防治方法:扦捕、运输后,用2%-5%的食盐溶液浸洗鱼5-10分钟,可预防此病发生。

预防措施

1. 改善养殖环境,保持水质清洁。

2. 加强鱼种引进管理,避免引进携带病原体的鱼种。

1. 病鱼可用高锰酸钾或碘溶液浸浴消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56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