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田螺需注意水质、饲料和温度,以保持其健康生长
河蟹、养虾,但是你听说过稻田里养田螺吗?这可是当前非常推崇的一种模式。在我省福州市闽清县,就有一个稻螺种养基地——这还是个稻渔综合种养示范推广项目呢。稻田养螺就是根据自然生态的农业理念,利用稻、螺共生方式对物质进行循环利用,把种植水稻与养殖田螺有机结合在同一生态环境中。
田螺的养殖是持续的,一年的饲养后,基本上初期投放的田螺已经达到了上市的规格,我们要以“捕大留小”的原则进行捕收。将未长大的田螺留在池塘继续生长,并且不可将所有的母田螺捕捉,为以后的种螺做好准备。捕捉田螺的时候要选择在适宜的温度进行捕捉,温度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运输时注意避免田螺受到损伤,可以用木桶等容器进行盛装。并且保持一定的水位,不可让田螺受到太阳直射。
水质管理同时注意保持螺田中水质肥沃,适时加施发酵过的有机肥,可减少饲料投入成本。田螺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水产美食,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不错的经济价值,因此也吸引了不少的养殖户投资。
金代玉发酵饲料,开胃消食促生长,代替玉米,降低成本。
水质参数 | 理想范围 | 注意事项 |
---|---|---|
溶解氧 | 5-8mg/L | 避免低氧环境,定时换水 |
pH值 | 7.5-8.5 | 维持中性偏碱性环境 |
氨氮 | 0.2-0.5mg/L | 避免氨氮过高,影响田螺健康 |
在养殖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在养殖田螺的时候,需要注意水质一定要足够的肥沃,并且定期的输入肥料,因为养殖田螺就跟种植水稻是一样的,需要大量的肥料才能保证它的健康成长,在人工养殖的环境下需要投放大量的饵料。
田螺的食性很杂,对营养的需求很低,用一些米糠等粉质饲料便能满足田螺生长所需。然后根据天气变化与田螺的进食情况,合理的控制饵料投放频率,并且田螺的重量决定饵料的投放量。当温度超出15-30度的范围时,可以少投甚至是不投放。
温度管理田螺的生长发育温度为20-26度,它是田螺进食量提升,是生长发育更快的阶段,但在温度超出三十度时,田螺会钻进土壤中消夏避暑,不进餐,终止生长发育。
虽然田螺的适应能力很强,但是管理不易。没有一个正确的管理方法,对田螺的成活率是会有很大的影响的。
在养田螺的过程中,除了了解其食物习性外,还需要注意水质管理、温度控制、避免病害等方面。同时,合理投喂饲料是养田螺的关键,过多的饲料会导致水质恶化,影响田螺的生长。
繁殖培育:注意雌雄配比,保持适宜密度,以利于自然繁殖。
田螺怎么养,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边田里、池塘里,都是需要多注意的,毕竟田螺的生长状态,没有经验的人是不容易判断的,需要注意水质的变化情况。
水温低于15℃或高于32℃时,田螺停止摄食,水温17~28℃时为田螺的最适生长温度,需投喂饵料每天一次,时间为早晨或傍晚。保持螺田中水质肥沃,适时施肥。
田螺的养殖环境比较简单,因为田螺的适应能力比较强,将养殖场所设立在无农药、污染的地方便能正常生长。养殖场所可以是稻田、池塘等水体,但是要保证有足够的淤泥,因为田螺喜欢生活在泥土中。
如果是养殖在池塘中,可以在水面上放置一些水莲等水生植物,周围可以种植一些蔓生蔬菜。这样不仅可以为田螺提供足够的天然饲料,还能适当的遮阳,降低水温,防止田螺产生热害。
对养殖水体做好防控准备,避免水体中流入农药或者是受到任何污染,注意田螺天气的危害,例如鸟鸭等,天敌会捕食田螺,造成田螺的产量下降。将池塘周围的杂草要处理干净,处理杂草的时候一定要“拔草除根”,避免 生长。
保持池塘的水位波动不大,尽量控制在30cm左右,浮动范围不得超过3cm。保证水温在田螺的生长范围之内,水中有足够的溶氧量。并且为了维持水质,应该定期的进行换水,做好田螺的越冬管理。
收获运输:田螺比较小,捕捉起来也比较麻烦,因此形成了很大的养殖田螺的情况。虽然田螺养殖的前景很是看好,但是养殖田螺却比较麻烦,养殖失败的例子也非常多,很大程度多是管理上出现偏差引起。
今天小编就要再来给大家讲一讲养田螺的管理方法,有养殖田螺的朋友一定要重视起来。
饲养管理:日常管理、养殖环境
解释完养田螺需注意水质、饲料和温度,以保持其健康生长。,现在来解读田螺养殖:水质调控与饲料创新。
探秘稻田新宠:田螺养殖新篇章在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稻螺共生的模式正逐渐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一股新生力量。这里的稻螺种养基地不仅展示了稻渔综合种养的潜力,而且实践了一个既绿色又高效的农业循环模式。
田间捕螺:掌握“捕大留小”的智慧田螺养殖的成功不仅仅是产量的问题,更要考虑质量和运输。合理的收获和运输方式可以确保田螺的新鲜度和口感。
稻田养螺,不仅是一种农业模式的创新,更是一种对生态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养殖技术的不断改进,田螺养殖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