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农资

打工夫妻返乡创业,锁定鳜鱼养殖

2013年,熊秋红与丈夫在承包200亩地种植竹柳后,销量达到近百万株,为星洲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0万元以上。而这一切,都源于他们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打工夫妻返乡创业,锁定鳜鱼养殖

2009年,夫妻俩在亲朋的支持下,首次承包20亩鱼塘,却因技术欠缺、产量不高、不懂市场规律而陷入困境。他们上网搜索信息,向农业专家咨询,最终将目光投向了竹柳种植。

竹柳易繁殖,造林成活率高,适应性广,投资回收期短,在北方低温区域也能正常生长,市场前景广阔。于是,他们开始在北方地区推广竹柳种植,一举成功。

创业之路,一波三折

2004年,熊秋红嫁入桐湖农场香城大队,与丈夫王俊返乡创业。2010年,他们承包了60亩鱼塘,进行大规模养殖。

走过坎坷,是坦途。接下来的几年,夫妻俩不断学习,提高科学养殖水平,扩大养殖规模及品种。如今,水产养殖面积近400亩,仅养殖鳜鱼和饵料苗,今年预计纯赚百万元。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的“兴鱼”团队,以推广溪鱼规模化养殖为核心业务,致力于科技研发,助农致富。他们在浙江、江西、安徽三省十一个县进行试点合作养殖溪鱼,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2020年,夫妻俩回到家乡,看到附近一条长流不断的山泉水,眼前一亮。他们决定利用家乡的自然资源,发展鳜鱼养殖。

陈谢村扶贫工作队引进陆基箱式推水养殖技术,通过现代化的养殖技术,有效地解决了种种不利因素和困难,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熊秋红从娘家筹措到15万元继续投入生产,夫妻俩起早贪黑地劳作,最终获得了7万元的纯收入。如今,他们已成功转型为鳜鱼养殖大户,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生态养殖,助力可持续发展

熊秋红在养殖过程中,发现鳜鱼是肉食动物,专吃小鱼。为了供鳜鱼吃好、玩好,她改造三口鱼塘专门养殖鲮鱼,作为饵料鱼。

这种鲮鱼体格小、产量高,不仅能供自家鳜鱼吃饱,还帮周边鳜鱼养殖户解决燃眉之急,仅此一项年收入可达2万元。

熊秋红说:“要告别贫困,就得投入足够的智慧和汗水。”她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让家乡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案例来源及时间节点
案例来源 时间节点
江夏金口 2013年
桐湖农场 2009年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2020年
陈谢村 2020年

预计该项目将为星洲村集体经济带来每年超过10万元的收入,同时为村民和脱贫户提供就业岗位,增加收入,有效推动乡村振兴...

打工夫妻返乡创业,锁定鳜鱼养殖

在事业蒸蒸日上时,黄昱刚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返乡创业,成立贵州梵净山咯蝈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他将生态散养基地设立在梵净山脚下的凯德街道...

莫荣认为,我国庞大的农民工队伍正在成为返乡入乡创业的主力军。2.8亿农民工为返乡创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返乡创业促进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

小夫妻返乡创业,养鱼成就致富道路,并带领村民共同致富。2019年1月20日发布 03:03 小夫妻返乡创业,养鱼成就致富道路,并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为你...

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积极引进在外的经济能人返乡创业,探索着一条符合村情、集体受益、群众增收的发展新路径...

李秀芳在养殖过程中损失了一万余尾鱼苗。她表示:“搞养殖不能盲目自信,一定要精心学好技术。这次以后我们都格外小心,在每天投放饲料时,总是仔细观察它们的采食情况,抑或出现其他异常反应。有时半夜也要起床观察一两次,生怕有个什么意外,给自己带来经济上的损失。”

熊秋红夫妇在种植、打药、施肥和销路等方面为村民提供服务,带领他们一起致富。初到桐湖农场,看到一贫如洗的婆家,熊秋红曾沮丧流泪,但性格好强的她很快就适应了当地的生存环境。在大女儿两岁时,她将孩子托付给爹爹婆婆照看,与丈夫一道开始了艰辛的创业。

鳜鱼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酒店宴席的必备菜之一,多年来市场价格坚挺。但受气候、饵料等因素影响,本地鳜鱼供应不足,市场长期被广东等地鳜鱼主导。

桐湖农场湖泊资源丰富,2008年开始,农场成立特种养殖基地,引导农民开展鳊鱼、鳜鱼等特色养殖。熊秋红夫妇经过仔细商量和考察,决定将创业方向锁定鳜鱼养殖。

记者来到桐湖农场香城大队,发现波光粼粼的鱼池旁边,一片片新植的竹柳林枝繁叶茂,长势喜人。村民介绍,当地创业能人熊秋红夫妇种植竹柳提供示范,目前几百亩竹柳基地已初见成效。

蔡甸区有个美丽富饶的桐湖,盛产野生鳝鱼、鳊鱼、黄颡鱼、泥鳅、鳜鱼、甲鱼等,一年四季有优质水产品上市。

位于蔡甸区的桐湖农场香城大队,素来是鱼米之乡,山清水秀,被评为“国家级生态村”。创业初成的熊秋红夫妇寻思,有没有好的项目,既可保护桐湖环境,又能提高经济效益,分散单一养鱼的市场风险。

找到“病根”后,熊秋红夫妇从头到市农校等专业院校向水产专家及养殖能手取经,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深入调查鱼产品行情,受益匪浅。

2010年,夫妻俩承包了60亩鱼塘进行大规模养殖。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水产养殖生产中,鱼儿一天天变肥,熊秋红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只是,残酷的现实却给了这个弱不禁风的女人一个沉重的打击。当地7月爆发水灾,他们投入的30万元在洪水中化为乌有,为此她伤心得不知流过多少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55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