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黑粉病是玉米植株上出现黑色粉状物
作者:茶海农夫•更新时间:7小时前•阅读2
玉米黑粉病,俗称乌米、哑玉茭,是由黍轴黑粉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为春玉米产区重要病害,并呈 趋势,在我国多数玉米产区发生。
玉米黑粉病为系统侵染性病害,最明显的症状是病株果穗全部变黑,造成绝收。
叶片尖枯萎,叶中带黑色粉沫。
茎节上出现大痘,植株茎干多扭曲,生长受阻。
早期受害时果穗小,甚至不能结穗。
发生原因
玉米植株密度过大,偏施氮肥,组织伤口处有利于病菌入侵。
菌源多、降水多、湿度大,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方法 | 具体操作 |
---|---|
抗病品种 | 选用抗病品种,一般种植中度抗病品种,再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即可较好地控制病害。 |
消灭侵染菌源 | 玉米收获后,秸秆不要在地头堆放,作堆肥时需经腐熟,并及时消除田间内的病残体,以减少越冬菌源。 |
轮作倒茬 | 实行轮作倒茬,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防治玉米螟,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
物理防治 | 在病瘤成熟破裂前及时摘除销毁,减少田间传播为害。 |
化学药剂 | 在玉米出苗前地表喷施杀菌剂;用15%粉锈宁拌种,用量为种子量的0.4%;在玉米抽雄前喷50%的多菌灵或50%福美双,防治1~2次,可有效减轻病害。 |
我们刚刚完成了玉米黑粉病是玉米植株上出现黑色粉状物,导致植株枯萎的病害。的讲解,现在切换到玉米黑粉病:防治策略与未来展望。
玉米黑粉病的识别与危害玉米黑粉病,俗称玉米瘤黑粉病,是玉米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此病不仅影响玉米的产量,还降低玉米的品质,对农民的种植收益造成严重影响。在病害初期,病瘤表面覆盖一层白色薄膜,因为病情发展,颜色逐渐变为灰白至灰色,最终破裂散出黑色粉末,即冬孢子。
玉米黑粉病在玉米生育期的各个阶段都可能发生。病瘤通常呈瘤状,大小不一,表面光滑或有皱纹。发病初期,病瘤较小,因为病情加重,瘤体迅速增大,最终导致病株死亡。此外,病原菌通过空气、土壤和昆虫传播,形成广泛的侵染。
针对玉米黑粉病的防治,可采取以下策略:
某地区玉米黑粉病发生较为严重,为减少病害损失,当地农民采用了综合防治措施。推广抗病品种,如'东单960'等;实行3年轮作倒茬;此外,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摘除病瘤,并在玉米抽雄前喷施多菌灵。通过这些措施,玉米黑粉病的发生率得到了有效控制,玉米产量和质量显著提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