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叶片出现褐色水渍状,疑似叶斑病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生长状况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成和国家的粮食安全。只是,在种植过程中,玉米叶片出现褐色水渍状的现象让许多种植户感到困惑。本文将深入解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供有效的防治策略。
玉米叶片出现褐色水渍状,可能是由于以下几种病害引起的:
病害名称 | 症状描述 |
---|---|
玉米大斑病 | 形成大型核状病斑,初为水渍状青灰色或灰绿色小斑点, 后为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灰色的菱形或长纺锤形大斑。 |
玉米小斑病 | 叶片病斑小而多,初为褐色水渍状小点,扩大后成椭圆形或长方形约0.5厘米的病斑,边缘有紫色或红色晕纹圈。 |
玉米锈病 | 叶片正面散生或聚生不明显的淡黄色小点, 为圆形至长圆形,黄褐色或褐色,周围表皮翻起,散出铁锈色粉末。 |
玉米纹枯病 | 发病初期多在基部1-2茎节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后 合成不规则或云纹状大病斑。 |
玉米弯孢霉菌叶斑病 | 发病初期出现褪绿色小斑点,逐渐 为圆形褪绿透明斑,中间枯白色至黄褐色,边缘暗褐色,四周有浅黄色晕圈。 |
农业防治:选择抗病品种,合理轮作,清除田间病残体,加强田间管理等。
种子处理:采用种子包衣技术,使用高效低毒的农药进行种子处理。
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喷雾防治,如50%好速净可湿性粉剂、80%速克净可湿性粉剂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防治过程中,应遵循农药安全使用原则,合理用药,避免产生药害和环境污染。
玉米叶片褐色水渍状现象虽然令人头疼,但只要我们了解其病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病害对玉米生长的影响,保障农民的收成。
在田间观察,受侵染的玉米叶片上会形成大型核状病斑,初期表现为水渍状青灰色或灰绿色小斑点。因为病情的发展,这些斑点会 为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者灰色的菱形或长纺锤形大斑。在潮湿环境下,病斑上会有明显的黑褐色霉层,严重时病斑会联合纵裂,导致叶片枯死。
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等,叶片染病初期会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随后沿叶脉向两端 。这种病害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尤为常见,对产量和质量都造成严重影响。
玉米锈病初期在叶片正面散生或聚生不明显的淡黄色小点,并逐渐 为圆形至长圆形,黄褐色或褐色。后期病斑上会生长圆形黑色突起,破裂后露出黑褐色粉末。防治时,应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常用药剂包括三唑酮、多菌灵、苯菌灵等。
玉米纹枯病发病初期多在基部1-2茎节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后 合成不规则或云纹状大病斑。穗苞叶发病时也会产生相似的云纹状斑。果穗发病后秃顶,子粒细扁或变褐腐烂。防治时,可选用井冈霉素、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药剂。
玉米弯孢霉菌叶斑病的症状与玉米小斑病相似,但防治方法有所不同。在发病初期,可选用百菌清、甲基托布津等药剂进行防治,每隔7-10天防治1次,连防2-3次。
面对玉米叶斑病这一常见病害,种植户们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农业防治、种子包衣和化学防治等。通过合理选择药剂、科学施药,可以有效控制病害发生,保障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