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水产

玉米褐斑病是玉米叶片上出现褐色斑点

防治措施 具体内容
农业措施 1. 玉米抗病性降低,是发生褐斑病的主要诱因。高温、高湿利于褐斑病的发生及发展。每年7、8月份温度高、湿度大,阴雨日较多,有利于发病。 2. 玉米5~8叶片期,土壤肥力不够,玉米夜色变黄,出现脱肥现象,玉米抗病性降低,是发生褐斑病的主要原因。 3. 玉米褐斑病发病严重的田块,应避免秸秆还田,或者采取轮作倒茬,以减少土壤中病菌的积累;施用农家肥有机肥应腐熟再施用。
药剂防治 1. 玉米5~8片叶期,土壤肥力不够,玉米叶色变黄,出现脱肥现象,玉米抗病性降低,是发生褐斑病的主要原因;3、空气温度高、湿度大。夏玉米区一般6月中旬至7月上旬若阴雨天多,降雨量大易感病。 2. 病菌以休眠孢子在土地或病残体中越冬,第二年病菌靠气流传播到玉米植株上,遇到合适条件萌发产生大量的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叶片表面上水滴中游动,并形成侵染丝,侵害玉米的嫩组织。 3. 在7~8月份若温度高、湿度大,阴雨日较多时,有利于发病。

玉米褐斑病是一种由玉蜀黍节壶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因此也被称为“玉米节壶菌病”。一般在夏玉米8-10叶时开始发病,是一种重要的玉米叶部病害,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玉米褐斑病是玉米叶片上出现褐色斑点

病菌以休眠孢子在土地或病残体中越冬,第二年病菌靠气流传播到玉米植株上,遇到合适条件萌发产生大量的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叶片表面上水滴中游动,并形成侵染丝,侵害玉米的嫩组织。在7~8月份若温度高、湿度大,阴雨日较多时,有利于发病。

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组织,并深翻土壤;施足底肥,适时追肥。一般应在玉米4~5叶期追施苗肥,追施尿素10~15kg/亩,发现病害,应立即追肥,注意氮、磷、钾肥搭配;选用抗病品种,实行3年以上轮作;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时追肥、中耕锄草,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栽植密度适当,每亩低于3500株,提高田间通透性。

提早预防。在玉米4~5片叶期,每亩用2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洒茎叶或用防治真菌类药剂进行喷洒。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药液中适当加些叶面宝、磷酸二氢钾、尿素等,结合追施速效肥料,即可控制病害的蔓延,且促进玉米健壮,提高玉米抗病能力。根据目前多雨的气候特点,喷杀菌药剂应2~3次,间隔7d,喷后6h内如下雨应雨后补喷。

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可减少初侵染源;发病初期,打掉下部病叶,可减轻发病程度;适期早播,有避病作用;加强肥水管理,可提高抗病力。

回顾完玉米褐斑病是玉米叶片上出现褐色斑点,影响产量和品质的病害。,让我们继续探讨玉米褐斑病防治策略研究。

一、农业防治策略

在玉米生长过程中,抗病性下降是引发褐斑病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是在5至8叶片期,若土壤肥力不足,玉米叶片变黄,脱肥现象明显,更易感染褐斑病。针对此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农业措施:避免秸秆还田,实施轮作倒茬,减少土壤中病菌积累;使用农家肥时,确保其充分腐熟。

玉米褐斑病是玉米叶片上出现褐色斑点
二、病源与发病条件 四、案例分析

某玉米种植户,2019年秋季种植了玉米,由于未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导致褐斑病大面积爆发。经过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是连作、土壤肥力不足、肥料使用不当等。采取轮作倒茬、合理施肥、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后,病害得到有效控制,玉米产量恢复至正常水平。

五、未来展望

因为气候变化和种植模式的改变,玉米褐斑病的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未来,应加强病害监测,推广抗病品种,优化栽培技术,提高玉米抗病能力。同时,加大药剂研发力度,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高效、低毒、环保的防治产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54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