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垦区建设鸭稻共育水稻种植区
黑龙江省密山市太平乡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与客户签订了1000亩“鸭稻米”的销售协议,标志着“鸭稻共育”栽培模式在黑龙江垦区的逐步推广。
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道路上,黑龙江作为我国产粮第一大省,交出了一份生态化种植、科技化改造、产业化发展的立体式改革答卷,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生态化种植:打造我国最大绿色食品基地进入11月,黑龙江省绥化市稻米香米业有限公司的鸭稻米基地已不见鸭子的身影,但稻香四溢。4年前,该公司开始探索推行稻鸭共作生态种养新模式,今年在700多亩稻田里喂养8000多只鸭子,这些生态管理员为水稻治虫、增肥、活水、除草,发挥着重要作用。
项目概况项目名称 | 密山市2017年高产标准农田建设有机鸭稻项目 |
---|---|
建设单位 | 黑龙江省密山市盈收水稻专业合作社 |
项目地点 | 黑龙江省密山市太平乡核心村 |
建设规模与主要建设内容 | 建设规模1万亩 |
2013年全国农业标准化研讨会论文集《黑龙江垦区寒地水稻三化一管,模式化栽培标准化丛三产推广应用》中,对垦区水稻生产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指出水稻生产的快速发展对促进垦区现代农业建设、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
鸿源水稻专业合作社社员崔叶龙表示:“今年我们这个鸭稻绿色有机,不仅水稻长势好,鸭子养得也挺成功,鸭子能卖个好价。相信在未来,这种生态、绿色、有机的种植模式将得到更广泛的推广。”
今年,分公司在第四管理区开展鸭稻共育,鸭子吃水稻地里的虫子,粪便可直接为水稻施肥,经过绿色生态循环模式,鸭稻种植结合效益可观。为加快促进农业现代化,分公司同时积极引导种植户探索种植鸭稻、有机水稻等市场前景好的特色水稻。
刁伟伟、林春在《农场经济管理》杂志发表的《鸭稻共育技术要点概述》一文中,从放鸭技巧和稻田管理入手,对鸭稻共育技术进行了全面阐述,为鸭稻共育的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
今年以来,黑龙江省密山市按照“结构调优、品种调绿”的原则,建设1000亩“鸭稻共育”水稻种植区,鸭子作为治虫、除草、生产有机肥等田间管理的辅助,稻田完全不喷洒农药、化肥、除草剂,预计亩产“鸭稻米”400余斤,扣除流转土地、收割、加工等成本,每亩水稻纯效益加上秋收时鸭子的销售收入可达5000余元。
黑龙江垦区建设鸭稻共育水稻种植区,探索生态农业新模式。已经解释清楚,现在来看鸭稻共育:生态农业新典范。
鸭稻共育生态模式主要是利用水稻和鸭子之间同生共长关系构建起来的一种立体种养生态农业系统。在水稻分蘖盛期时将鸭子放入稻田中生活,直到水稻抽穗期将鸭子赶出稻田,通过以田养鸭,以鸭促稻,兼顾鸭子生长和水稻生产,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