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大户种2300亩小麦,创新种植方式迎丰收
徐淙祥是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农民,一直潜心钻研农业科学技术,2010年牵头成立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逐渐成为当地种粮大户,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
今年春天的几场及时雨,更是帮了大忙。如今,王洪春的麦地全靠联合收割机作业,收割、脱粒、秸秆还田,几乎同步进行。
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一句句嘱托与勉励,令老徐心潮澎湃。卫星记录下徐淙祥和村民们的丰收进程。4月18日、5月24日、6月6日,麦田由深绿色逐渐变成红棕色,再变为土黄色,分别代表了小麦生长期、成熟期、收获后三个阶段。69岁的他领着儿孙共流转土地1230亩,祖孙三代合力种粮。
王洪春是西店子村的种粮大户,一共种了2300亩小麦。种粮大户小麦王洪春家的麦收从6月15号就开始了,他算了算,今年每亩地能产1000斤左右的小麦,比去年增产了百分之十,一斤能卖1块2,算得上是个丰收年。
注重粮食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引入农业科技公司、专业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共同组成联合体,进一步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大作为、大担当,应大力应用现代农业科技。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因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种植管理方式早已不适应新时代农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而不因循守旧。
比去年增产了百分之十,一斤能卖1块2,算得上是个丰收年。以前,王洪春在镇上开过预制板工厂,专门做盖房子用的建筑材料。2013年,村里推行土地流转,王洪春关了工厂,从三个村流转了2400亩土地,又重新当起了农民。
就这样,王洪春成了村里的第一种粮大户。去年10月份,王洪春购买了一批农机设施,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播种,可小麦返青、灌浆时不能缺水,之后遇到的旱情却让他发了愁。
方式方法推进乡村振兴种粮大户高广勇——高产经验作图“又是一个丰收年!”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沙河镇盈仓村农民高广勇面带欣喜,站在自家粮仓望去,黄澄澄的玉米堆成了一堵高两米、长约30米的墙。今年,高广勇承包了150亩土地,据他估算,每亩地产量可以达到800公斤。
收好的小麦全都存放在村口的仓库里。这个占地两亩的仓库是王洪春自己掏钱建的,能存5000多吨小麦,有了它,再也不用把麦子放在马路上晾晒,更不担心麦子会被雨淋了。
种粮大户先进个人事迹资料刘XX,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一个再朴素可的名字,人如其名,一个朴实、少言、皮肤黝黑的一般农民,却有着推翻农业生产方式的非凡理想:“把饭碗紧紧端在自己手中,且主要装中国自己的主粮走出一条粮食生产可连续发展之路实现服务社会的更大人生价值是他的理想写照。十年时间,从一个出门务工人员变身时兴家庭农场主,成为拥有2600亩流转土地的“大地主”,建立植保科技服务企业,无人机、大型自走式喷雾...
近几年因为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进度加快,我愿意为更多的种粮大户提供这些种植模式及经验,降低种植风险。小麦从传统的宽幅播种模式改为超宽幅...
种粮大户闵中云先进事迹共7篇种粮大户闵中云先进事迹共7篇第1篇,文档种粮大户闵中云先进事迹种粮大户闵中云先进事迹闵中云男苗族1954年11月出生于贵州省铜仁地区江口县坝盘乡挂扣村普通农民家庭,初中文化全家5口人劳动力4个其中女劳动力2个
谈起将来的攻关方向,茹振钢带记者来到一处智能温室,里面种植着几十种小麦,还有更多“精挑细选”出来的野草。
针对农村外出人口多、剩余劳动力少现状,及时流转没有耕作能力和外出打工农户的土地,以及农户不愿种植的薄地,让种粮大户实现连点成面、规模...
由种粮大户种2300亩小麦,创新种植方式迎丰收。引发的思考,自然延伸到2300亩小麦创新种植,丰收案例启示未来的方向。
在徐淙祥的带领下,张槐村的农民们不再满足于传统耕作方式,而是积极拥抱现代农业科技。他们采用无人机喷洒农药、智能灌溉系统精准供水,以及精准农业技术,实现了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科技强农”的转变。
徐淙祥领着儿孙,共流转土地1230亩,祖孙三代合力耕作,成为了当地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通过科技的力量,麦田的产量逐年提升,农民的收入也水涨船高。
土地流转,共谋发展通过土地流转,王洪春实现了连片种植,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他说:“土地流转后,我种地的效率提高了,产量也上去了。”
丰收年景,喜看麦浪滚滚丰收的背后,是王洪春对农业科技的信赖,也是他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说:“现在种粮,不仅收入高,而且乐趣多。”
携手共进,共筑粮食安全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