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开春需防范病虫害、干旱、倒春寒和杂草
为了保证小麦高产稳产,开春后,小麦在管理上应抓四防:虫草害、干旱、倒春寒和杂草。
虫草害的早期发现和防治至关重要。发挥专业化植保队伍的作用,开展统防统治,群防群治,减轻后期病虫草害防控压力,确保小康之年小麦生产取得丰收。
在准确监测病虫草害发生动态的基础上,根据病虫草害预报结果,做好病虫草害的早期防控。春季早期防控应以小麦条锈病和麦田杂草为主,部分地区兼顾小麦纹枯病和白粉病。
春季管理进行时进入春季管理了。近日,农业农村部下派9个专家工作组赴冬小麦主产省,实地调查评估旱情影响,同时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农业农村部坚决打好抗春旱促春管保丰收这场硬仗。
除旱情外,农业农村部还重点提示了病虫害、倒春寒等问题。每天农资从中间挑选了3个最重要的地方:促弱转壮、二保、三防。
干旱威胁小麦生长专家预测,2021年我省小麦生产中、后期局部地区可能出现阶段性干旱、低温、阴雨,病虫害偏重流行加剧。
一防渍害开春后一般雨水多,如果排水不畅,土壤湿度过大,极易发生渍害。应及时清沟排水,并于行间撒草木灰,以疏松土壤,增加土壤通透性。
二防倒伏对苗期有倒伏趋势的地块,在小麦拔节前深中耕和镇压。在小麦拔节初期,趁晴天露水干后,喷施浓度为0.2%~0.4%的矮壮素溶液。
三防早衰小麦抽穗后,根、茎、叶基本停止生长,生长中心转向穗部,茎叶制造和贮存的有机养分不断向子粒输送。这个时期,常因缺肥使叶片早衰,造成千粒重下降而减产,因此,应及时补肥。
通常在小麦孕穗到灌浆初期,叶面喷施氮、磷、钾肥,以补充土壤养分的不足,延长叶片功能期。可用0.2%~0.3%的磷酸二氢钾加1%的尿素溶液喷施,每隔10天喷1次,连喷2~3次,出齐叶时加喷一次效果更好。喷肥时间最好在傍晚,不宜在中午前后喷施,如果喷后8小时内遇雨,要补喷。
早春小麦病虫害防治以纹枯病、红蜘蛛和麦田杂草为重点,根据早春麦田生态结构的基本特点,以保护利用麦田有益生物为重点,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辅之以化学防治。
2017春季小麦田间管理要以早促主动,以好打基础,以促弱、控旺、保壮、防冻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弱转壮,控旺保稳,强化管理,为夺取小麦丰收打基础。
及时关注春季小麦条锈病、纹枯病、赤霉病、蚜虫、红蜘蛛、吸浆虫等病虫害高发期,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应及早防治。
干旱、加强病虫防控林玉柱:实践证明,干旱、倒春寒、干热风、病虫害是制约小麦丰产稳产的主要因素。现在地里小麦已经开始返青了,小麦返青的标准是只要新叶长了一厘米就算返青了,小麦发黄的原因有很多,红蜘蛛危害、冻害、干旱、麦田缺肥、特别是氮肥不足都会引起麦叶发黄。
春季是小麦管理的关键时期,春季气温多变,时有倒春寒发生,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冬暖现象的频繁出现,倒春寒的发生概率有所增加。
2月8日,记者获悉,省农业农村厅近日发布《河南省2021年小麦防灾减灾保丰收预案》,提出春季麦田管理要注意防旱防寒防病虫害,切实减轻灾害影响,夯实夏粮丰收基础。
为减轻倒春寒危害,确保小麦丰收需要做好预防和补救措施。容易发生倒春寒冻害是因为小麦处于两个生长期:一是返青后拔节前,此期主要是叶片受冻,受冻叶片似开水浸泡过,经太阳光照射后便逐渐干枯。
各地植保部门已加强小麦病虫草害越冬后的基数调查和新发病害的监测利用全国病虫害监测网络等平台,及时上报监测结果。4.坚决落实病虫害早发...
春回大地,小麦播种的季节又来临了。如何有效防治病虫害和应对干旱,成为了保障小麦高产稳产的关键。以下,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深入探讨病虫害防治与抗旱技术的关键要点。
在河南省某小麦种植区,当地农民张大哥在春耕时节,面临着病虫害的困扰。他意识到,早发现、早防治是关键。于是,他主动联系了当地的植保专业化队伍,寻求帮助。
植保队伍通过无人机喷洒农药,对麦田进行统防统治,有效控制了病虫害的蔓延。张大哥的麦田在病虫害防治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丰收奠定了基础。
春季,小麦进入返青期,干旱问题成为了种植户们关注的焦点。在河南省某地区,由于连续干旱,小麦生长受到严重影响。当地农民李大姐在农业专家的建议下,采取了以下抗旱措施:
1. 适时浇水:根据土壤水分情况,合理安排浇水时间,确保小麦生长所需水分。
2. 覆盖保墒:在麦田表面覆盖稻草等材料,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
3. 种植耐旱品种:选择适应干旱环境的品种,提高小麦的抗旱能力。
通过这些措施,李大姐的麦田成功度过了干旱期,产量得到了保障。
2. 在病虫害防治上,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
3. 在抗旱技术上,采取覆盖保墒、适时浇水等措施。
未来展望:科技助力小麦种植因为科技的不断发展,病虫害防治与抗旱技术也在不断创新。未来,我们期待以下技术在小麦种植中的应用:
1. 智能化监测: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时监测小麦生长状况,为病虫害防治和抗旱提供科学依据。
相信在科技的支持下,我国小麦种植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