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种植

黑鱼烂身病是常见病害,由细菌感染引起

在黑鱼养殖过程中,黑鱼烂身病是一种常见且危害极大的疾病。本文将深入探讨黑鱼烂身病的成因、症状以及防治策略。

黑鱼烂身病是常见病害,由细菌感染引起
黑鱼烂身病的成因
序号 成因 详细说明
1 细菌感染 如嗜水气单胞菌、诺卡氏菌等细菌侵入鱼体,造成内脏损伤和体表斑点状溃疡。
2 水质问题 水质较差,含有大量病菌、寄生虫或有害物质,导致鱼体黏膜受损。
3 机械损伤 养殖过程中的拉网、捕捞、分塘等操作不当,造成生鱼体表机械损伤。
4 病原带入 购进鱼种时,病原带入,冰鲜鱼未消毒后投喂。

病鱼上浮水面,反应迟钝,有的在水里打转,食欲下降。

鳍基部有少量出血。

体表有损伤并溃烂出血。

烂身从表皮向肌肉内腐烂,病灶常呈红色。

腹腔内有少量积水,肾脏和肝脏上有一颗颗乳白色的花点。

为了有效防治黑鱼烂身病,养殖户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巡塘观察,早发现早治疗。

避免人为操作不当,减少机械性损伤。

定期检测、杀灭锚头鳋等病原体。

做好池塘及鱼苗的彻底消毒工作。

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拥挤。

合理投喂,控制水质。

病鱼上浮水面,反应迟钝,有的在水里打转,食欲下降,鳍基部有少量出血;体表有损伤并溃烂出血,烂身从表皮向肌肉内腐烂,病灶常呈红色。

三个小时后用“精博劲碘”+“力克101”混在一起全池泼洒。按0.3ppm用量。

发生烂身时,避免使用刺激性较大的消毒剂、杀虫剂,以免鱼体脱粘及水体毒素累积。

换掉1/3水后,马上用“池塘解毒灵”+“增效葡萄糖”全池泼洒。用量为1ppm。

内服:诺卡链球灵+肝胃乐+复合维生素各一包拌40公斤饲料,连续喂3到5天一个疗程。

黑鱼烂身病是常见病害,由细菌感染引起

1. 细菌感染:嗜水气单胞菌、诺卡氏菌等细菌侵入鱼体后,会对内脏造成损伤,并在体表形成斑点状溃疡,导致皮肤受损。

2. 水质问题:水质较差,含有大量的病菌、寄生虫或者有害物质,黑鱼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体表的黏膜就容易受到破坏,进而引发溃烂。

3. 机械损伤:养殖过程中的拉网、捕捞、分塘等操作不当,会造成黑鱼体表机械损伤,当水环境致病菌较多时,容易引发伤口感染。

1. 病鱼上浮水面,反应迟钝,有的在水里打转,食欲下降,鳍的基部有少量出血。

2. 体表有损伤并溃烂出血,烂身从表皮向肌肉内腐烂,病灶常常呈红色。

3. 解剖发现腹腔内有少量积水,肾脏和肝脏上有一颗颗乳白色的花点,肝脏一般呈暗红色。

1. 定时巡塘:烂身病发病初期病鱼潜伏池塘底部,在投喂区域难于发现,但病鱼会在溶氧低的凌晨和中午水温适宜时趴边。因此,冬春季需加强巡塘观察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3. 水质管理:定期检测水质,确保水质稳定,及时更换水质,减少致病菌的滋生。

4. 药物防治:在发病初期,可使用“精博劲碘”+“力克101”混在一起全池泼洒,按0.3ppm用量。同时,内服诺卡链球灵+肝胃乐+复合维生素,连续喂3到5天一个疗程。

5. 改善养殖环境:适当降低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减少鱼类之间的摩擦,降低受伤风险。

四、案例分析

某黑鱼养殖户,在2023年春季发现池塘中部分黑鱼出现烂身症状。经诊断,确定为细菌感染引发的烂身病。养殖户立即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巡塘观察,降低养殖密度,改善水质,使用药物治疗。经过一周的治疗,烂身病得到有效控制,鱼体逐渐恢复健康。

五、未来展望

因为黑鱼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对黑鱼烂身病的防治研究也将不断深入。未来,有望研发出更为高效、低毒的防治药物,为黑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54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