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养殖市场前景广阔,我国鸭肉消费量逐年上升
我国的蛋用型鸭品种繁多,包括绍兴鸭、攸县麻鸭、连城白鸭等,500日龄的产蛋量在250-330个,料蛋比2.6-2.9:1。兼用型鸭品种如高邮鸭、巢湖鸭等,70-90日龄体重在1.5-2.0千克之间,500日龄产蛋量190个左右。这些品种的生产性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因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肉类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对高品质、安全健康的肉类产品需求尤为突出。近年来,我国鸭肉消费量逐年上升,已成为重要的肉类消费品种之一。
养殖鸭类成为农民增收新途径李保平指出,规模化鸭养殖主要都用饲料,商品鸭的饲料2500元/吨,而红苕仅100多元/吨,2.5公斤红苕可抵0.5公斤饲料,可节省成本三分之一。他说,红苕是绿色食品,吃红苕的鸭子长成商品鸭出售的时间要多半个月,但是其肉质要比饲料鸭好吃得多。
生产与消费区域性强生产和消费区域性强,集中在福建、浙江、四川、广东、广西、江苏、江西、湖南、山东、河北、湖北、安徽等省区。小群体大规模,公司加农户的生产模式迅速扩大,大公司不断出现,产业化程度迅速提高。
肉鸭和蛋鸭产业发展迅速尽管我国肉鸭和蛋鸭的现代化生产模式发展较晚,但是借鉴了猪、鸡养殖业的发展经验,具有起点高的特点,产业化格局正在迅速形成。国内涌现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采用公司加农户,或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生产模式,集种鸭饲养、种蛋孵化、饲料加工、商品鸭饲养、屠宰加工、羽绒生产加工等与一体。
鸭子市场蕴含利润空间李保平表示,鸭子市场蕴含着更大的利润空间和较为持续的市场前景。养殖肉鸭的周期比较短,一般养殖4260天即可出售,资金周转快,一年可多次养殖。养殖肉鸭的收入比较高,每只肉鸭的纯收入2元左右,在农民家庭养殖的条件下,一次可养殖2000-3000只,每茬纯收入5000元左右,一年可养殖。
水禽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体系形成我国的水禽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体系正在迅速形成,水禽遗传育种、营养与饲料、疫病控制、产品加工研究和技术落后已经引起相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和北京金星鸭业中心在北京鸭育种方面已经合作了20多年。
国内有30多所农业大学、100多所农业技术学院和农校,每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畜牧兽医专业人才,为养鸭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安全卫生和营养保健成为目标安全卫生和营养保健是今后我国食品产业发展的两大主题和必然趋势。消费者对鸭肉、鸭蛋产品的要求将向低脂肪、低胆固醇、高蛋白、营养平衡、安全保健的方向发展。
我国养鸭业发展趋势在国内众多蛋鸭地方品种中,金定鸭、绍兴鸭、莆田黑鸭等已经开展了本品种选育和品系选育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规模化养鸭市场前景大我国北京鸭1873年输入美国,1874年经美国传入英国,1888年输入日本,1925年引入前苏联,至今已遍布全世界,已成为世界各国肉鸭生产的当家品种,约占世界大体型肉鸭生产量的94%。
“产、学、研”实现有机结合“产、学、研”实现有机结合,能够将科研单位、大学的技术、人才、信息优势与企业的技术、人才、信息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既能壮大企业的科技力量,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
鸭肉和鸭蛋初级产品的生产量迅速增加,加工业和市场开发能力相对滞后,产品单一等因素将导致市场竞争力加剧。
鸭子养殖:新的经济增长点李保平通过规模化鸭养殖,巧妙利用当地资源,如红苕,作为饲料替代品,大大降低了成本。红苕成本低廉,且富含营养,使得鸭子的生长周期延长,肉质更佳。李保平的养殖模式不仅节省了饲料成本,还提高了鸭子的品质,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产业化的步伐近年来,我国鸭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大公司不断涌现,产业化程度迅速提高。如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与河北省肃宁县东风养殖公司合作,建立了肉鸭生产企业,2005年屠宰量达到800多万只。
肉鸭和蛋鸭产业在我国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因为技术的进步和品种的改良,肉鸭和蛋鸭的养殖效率和质量不断提升。未来,肉鸭和蛋鸭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为农民增收提供新机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