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菌核病是一种危害向日葵生长的真菌性病害
向日葵菌核病,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名字,却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本文将详细介绍向日葵菌核病的危害、病原、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方法,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并应对这一病害。
向日葵菌核病感染后,产量降低46%以上,皮壳率增加,籽仁蛋白质及含油率下降,油质有苦味。发病后籽实失去了使用价值和商品价值,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向日葵菌核病是由核盘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多发生在春季低温多雨时期。病原菌以菌核形式在土壤中越冬,菌核萌发的菌丝可直接从伤口侵入向日葵的根或根茎部位而发病。
防治措施 | 具体方法 |
---|---|
药剂防治 | 用40%纹枯利800~1000倍液,在向日葵现蕾前或在盛花期喷洒植物的下部和花盘背面1~2次。 |
药剂防治 | 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在向日葵现蕾前或在盛花期喷洒1~2次。 |
药剂防治 | 用50%速克灵500~1000倍液,在苗期或开花期喷洒,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 |
物理防治 | 当气温达18~20℃、0~5厘米深表土含水量在11%以上、子囊盘开始出土时,是地面撒药的最佳时期,每公顷可用70%五氯硝基苯30~45千克,加湿润的细土150~225千克,掺拌均匀后撒在田间,可抑制菌核的萌发和杀死刚萌发的幼嫩芽管,抑菌率可达91.3%,防治效果达78.5%以上。 |
轮作 | 采取向日葵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换茬,能减轻发病。轮作时间越长效果越好,不能与豆科、十字花科等作物轮作。 |
清洁田园 | 发现病株,要立即拔掉销毁,以防蔓延。 |
喷药保护 | 利用膜下滴灌调节供水量,避免了低洼积水现象,控制田间湿度,从而降低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 |
药剂防治:选用合适药剂进行喷洒,可有效控制病害蔓延。
物理防治:地面撒药,抑制菌核萌发和杀死幼嫩芽管。
轮作:采取向日葵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换茬,减轻病害发生。
清洁田园: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销毁,防止病害蔓延。
喷药保护:利用膜下滴灌调节供水量,降低田间湿度,预防病害发生。
通过以上防治措施,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向日葵菌核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保障农民的经济收入。
菌核病菌主要存在于土壤表层0~10厘米的土层中,可通过伤口侵入向日葵的根或根茎部位。菌核在土壤中的存活能力极强,即使在-40℃或湿热55℃的环境下,经过10分钟仍能保持生命力。而在水淹状态下,菌核仅30天就会腐烂死亡。
防治策略与实施案例为了有效防治向日葵菌核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使用40%纹枯利800~1000倍液,在向日葵现蕾前或在盛花期喷洒植物的下部和花盘背面1~2次。 - 使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在向日葵现蕾前或在盛花期喷洒1~2次。 - 使用50%速克灵500~1000倍液,在苗期或开花期喷洒,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 - 在气温达18~20℃、0~5厘米深表土含水量在11%以上、子囊盘开始出土时,进行地面撒药,每公顷可用70%五氯硝基苯30~45千克,加湿润的细土150~225千克,掺拌均匀后撒在田间,抑菌率可达91.3%,防治效果达78.5%以上。
除了化学防治外,物理防治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例如,利用滴灌控制水量,避免低洼积水现象,控制田间湿度,从而降低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此外,采取向日葵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换茬,也能有效减轻发病。
向日葵菌核病作为一项世界性病害,对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通过综合运用化学和物理防治方法,结合合理的轮作策略,可以有效控制菌核病的蔓延。未来,因为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会有更多有效的防治措施问世,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