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农资

向日葵菌核病由真菌引起,主要危害向日葵茎秆和叶片

向日葵,那一片金黄的海洋,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生机勃勃。只是,在这片美丽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敌人——向日葵菌核病。

向日葵菌核病由真菌引起,主要危害向日葵茎秆和叶片
一、发病症状

向日葵菌核病,病原称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这种病害主要危害向日葵的茎秆和叶片。茎腐型主要发生在茎的中上部,初生椭圆形褐色斑,后 ,病斑中央浅褐色具同心轮纹,病部以上叶片...

向日葵菌核病又称白腐病、烂盘病,是一种世界性普遍发生的病害。向日葵感染菌核病菌后,产量降低46%,以上,皮壳率增加,籽仁蛋白质及含油率下降,油质有苦味,发病后籽实失去了使用价值和商品价值。

向日葵菌核病主要是真菌感染,导致植株花盘腐烂,整株枯萎。自幼苗开始到花盘形成前都能发生。幼苗期发病主要在茎基部,绕茎形成水浸状病斑,潮湿时长出白色絮状菌丝,干燥后病部收缩变细,茎内形成黑色菌核,植株呈立枯状枯死。

春季低温、多雨茎腐重,花期多雨盘腐重。适当晚播,错开雨季发病轻。连作田土壤中菌核量大,病害重。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造成茎秆、茎基、花盘及种仁腐烂。

三、防治技术

由于2003年向日葵菌核病严重发生和危害,给2004年向日葵的生产带来了很大隐患,主要是增加了种子带菌和土壤中菌核数量和密度,在防治技术上应采取以下措施:

防治措施 具体操作
种子处理 选用抗病品种,进行种子消毒,如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30分钟。
土壤处理 深翻土壤,清除病残体,减少菌源;合理轮作,避免连作。
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隔7-10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

向日葵菌核病是一种严重的病害,对向日葵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了解其发病原因、流行规律及防治技术,对于保障向日葵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向日葵茎叶真菌防治新策略案例解析

在农业生产中,向日葵作为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其产量和质量受到多种真菌病害的威胁。本文将以一个具体的案例,详细解析如何通过新的防治策略来应对向日葵茎叶真菌病的问题。

案例背景
向日葵菌核病由真菌引起,主要危害向日葵茎秆和叶片
发病原因及流行规律

种子处理:采用高温消毒或药剂处理,降低种子带菌率。

土壤处理:深翻土壤,破坏菌核结构,减少土壤中的菌源。

轮作制度:避免连作,降低土壤中菌核的积累。

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高效低毒的杀菌剂,控制病害蔓延。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该地向日葵种植基地的菌核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据后期统计,实施防治措施的田块中,菌核病发病率降低了70%以上,产量提升了15%,籽实品质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这个案例表明,针对向日葵茎叶真菌病,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策略至关重要。未来,因为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会有更多高效、环保的防治方法被研发出来,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54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