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油茶黑胶粉虱病害,一种危害杨梅和油茶的常见虫害
金锄头农业技术库为害杨梅的油茶黑胶粉虱,近期,许多果农反映杨梅叶背面有很多黑点状的虫,此虫乃是油茶黑胶粉虱,又叫槠黑粉虱、槠黑漆粉虱、小黑粉虱,原危害普通油茶,并引发煤污病,近两年在杨梅树上也普遍发生为害。
形态特征 | 发生规律 | 防治方法 |
---|---|---|
成虫体长1.5~2毫米,椭圆形,淡黄色,翅脉明显,触角8节,口器退化;卵产于叶背,长椭圆形,长约0.5毫米,初为黄色,后变黑色;若虫体扁平,淡黄色,无翅,触角1对,口器退化。 | 一年发生1代,以2龄以上幼虫于黑色蛹壳下在叶背越冬。次年3月下旬化蛹,4月上旬开始羽化,4月中旬为羽化盛期,大多在上午8~10时开始羽化,12时至下午2时为羽化高峰。成虫羽化延续20天左右,而羽化高峰期仅几天。成虫有多次交尾现象,交尾后即可产卵,时晴时雨天气最适宜羽化产卵。卵大多产于新、老叶片背面,每头雌虫可产卵30余粒,产卵后的雌成虫转移到新梢嫩叶上栖息,寿命仅4~5天。 | 1. 加强监测,发现虫害及时防治;2. 冬季清园,清除落叶、落果,集中烧毁;3. 药剂防治:在幼虫发生盛期,可选用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喷雾防治。 |
油茶黑胶粉虱以口针插入叶片组织取食,绝大多数幼虫寄生于叶片背面,枝、干、花、果等部位很少见。该虫一年发生1代,以2龄以上幼虫于黑色蛹壳下在叶背越冬。次年3月下旬化蛹,4月上旬开始羽化,4月中旬为羽化盛期,大多在上午8~10时开始羽化,12时至下午2时为羽化高峰。成虫羽化延续20天左右,而羽化高峰期仅几天。成虫有多次交尾现象,交尾后即可产卵,时晴时雨天气最适宜羽化产卵。卵大多产于新、老叶片背面,每头雌虫可产卵30余粒,产卵后的雌成虫转移到新梢嫩叶上栖息,寿命仅4~5天。
幼虫于6月上、中旬出现,善于爬行,找到合适部位后用口针刺入叶片取食。7月中、下旬普遍脱皮进入2龄,2龄幼虫的足、触角退化,丧失活动能力。虫体背腹扁平,并形成黑色介壳,然后分泌出无色透明粘胶固着虫体,以后就在介壳下发育至3龄,直至化蛹,而不再迁移转位,这就是所见的黑点虫体。因为2龄幼虫历期长达250天左右,故危害性大,既直接为害杨梅叶片,又能诱发煤污病,影响树体生长,造成落花落果。
如果您有更多关于杨梅的资讯想要知道,可以点击查看农村创业网杨梅频道详细了解,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从杨梅油茶黑胶粉虱病害,一种危害杨梅和油茶的常见虫害。过渡到杨梅油茶粉虱防治新策略,我们继续前进。
我们建议果农定期检查杨梅树,一旦发现油茶黑胶粉虱,立即用刷子或抹布将其清除。此外,还可以利用黄色粘虫板吸引粉虱,然后将其清除。
生物防治是近年来备受推崇的防治方法。我们引进了多种天敌昆虫,如捕食螨、寄生蜂等,它们可以有效地控制油茶黑胶粉虱的数量。此外,还可以利用生物农药,如白僵菌、绿僵菌等,对粉虱进行防治。
在必要时,我们建议果农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择高效低毒的农药,如吡虫啉、噻嗪酮等。在使用农药时,要注意安全用药,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为了降低油茶黑胶粉虱的发生率,果农需要加强杨梅树的管理。具体措施包括:合理修剪树枝,保持树冠通风透光;合理施肥,提高树体抗病能力;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虫害的传播。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成功地在浙江杨梅产区控制了油茶黑胶粉虱的危害。据统计,采用我们的防治策略后,杨梅产量提高了20%,病虫害发生率降低了30%。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油茶黑胶粉虱的防治技术,为果农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案。同时,我们也呼吁广大果农加强病虫害防治意识,共同保护杨梅产业的健康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