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秧苗插秧前后管理,涉及秧苗生长、插秧技术及后期养护
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而水稻秧苗的插秧前后管理,是确保水稻高产稳产的关键环节。本文将从秧苗生长、插秧技术及后期养护三个方面,为您详细解析水稻秧苗插秧前后管理的要点。
1. 整地
水稻插秧前 要整地,使用旋耕机或水耙等工具整平田面,确保高差不超过3~5厘米。整地时间应根据插秧时间决定,沙壤土插秧前1天整地,壤土插秧前2~3天整地,粘土插秧前3~4天整地。整地时应将磷肥、钾肥、硅肥做底肥与泥浆混合均匀。
秧苗管理是水稻插秧前的重要环节。在秧苗生长过程中,要适时施肥、灌溉,防治病虫害。一般而言,秧苗生长至3叶1心时,可进行第一次施肥,以氮肥为主,每亩施尿素10公斤。秧苗生长至5叶1心时,进行第二次施肥,以氮磷钾复合肥为主,每亩施复合肥15公斤。
秧苗移栽前,要选择适宜的移栽时间,一般以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3℃以上为宜。移栽时,要注意行距、株距和插秧深度,确保秧苗均匀分布。行距30厘米,株距12~13厘米,每穴3~4株。株高穗大、分蘖力强的品种、杂交稻等可插2~3株。
水稻插秧季节对水稻后期生长和收获有很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水稻插秧季节为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过早插秧会导致水稻生长过旺,后期易发生倒伏;过晚插秧则会导致水稻产量降低。
插秧前一天,将水层调整到12厘米左右薄水或花达水状态。田面水过少,插秧机行走困难,秧爪里容易粘泥,粘夹秧苗,秧槽内易塞杂物,供苗不匀不齐。
机械插秧的深度是否合适对秧苗的返青、分蘖以及保全苗影响极大。一般插秧深度0.5厘米时易散苗、倒苗、漂苗较多;插秧深度3厘米以上,抑制秧苗返青和分蘖,尤其是低位节分蘖受抑制明显,高位节晚生分蘖...
返青期本田水层以浅水层为主,水深苗高2/3,以不淹没秧苗心叶为准,以水护苗,以水增温,促进水稻早返青。决不能干田无水,分蘖期间,可浅水灌溉,分蘖末期要适当晾晒田。
2. 分蘖期水层管理
返青后浅水灌溉,3-5公分水层,以浅水增温促蘖,早生快发。阳光可直照茎部,增水温地温,增加土壤含氧量,促根发育,促水稻分蘖早发生。
在水稻生长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病虫害的发生,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常见的病虫害有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等。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科学灌溉、药剂防治等。
管理阶段 | 管理要点 | 注意事项 |
---|---|---|
插秧前 | 整地、秧苗管理、秧苗移栽 | 确保整地质量,适时施肥、灌溉,防治病虫害 |
插秧时 | 插秧季节、插秧水深、移栽深度 | 选择适宜的插秧季节,控制插秧水深和深度,确保秧苗均匀分布 |
插秧后 | 返青期水层管理、分蘖期水层管理、防治病虫害 | 适时调整水层,加强病虫害防治,确保水稻健康生长 |
在插秧时,要注意插秧质量,拉线插秧,行直穴匀,不缺穴不漂苗,插秧深度为2厘米。稻田地1~2厘米浅水时插秧,插秧后稻田立即进水护苗。插秧后2~3天后灌水,灌水深度在4~5厘米,在苗高2/3处,这样做可以防止卷叶发生,保护秧苗。一周后,换一次水。
四、后期管理:关注细节,保障丰收
返青期本田水层以浅水层为主,水深苗高2/3,以不淹没秧苗心叶为准,以水护苗,以水增温,促进水稻早返青。
分蘖期间,可浅水灌溉,分蘖末期要适当晾晒田。
有青枯和立枯病的稻苗要用一些植物调节剂,促进生长。
在防治病虫害方面,要谨防“稻水象甲”。它的成虫咬叶,幼虫在水里咬根。防治它的方法是在整地时,喷洒菊酯类农药,如杀虫单、象虫净、克百威等,喷洒在田埂杂草上,因为“稻水象甲”的幼虫可能潜伏在杂草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