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借地红米借肥,循环轮种实现农业丰收
在浔中镇凤洋村,一田双收的新模式正悄然兴起。这里,香菇借地,红米借肥,循环轮种,不仅提高了农田利用率,还提升了种植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作物 | 种植时间 | 备注 |
---|---|---|
覆土水香菇 | 冬春季 | 废弃的菇袋还可作为春秋季播种红米的肥料 |
红米 | 春秋季 | 香菇在秋收后“借地生子”,红米在夏种中“借肥丰产” |
近年来,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把食用菌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不断引进新品种,发展大球盖菇种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实践案例:江西考察后的借鉴与实施从江西考察回来后,曾宪昆即借鉴过来,在自己基地的稻田种植了100万多袋覆土水香菇,冬春季出完菇后,废弃的菇袋还可作为春秋季播种红米的肥料,红米、香菇两种作物轮流坐庄,形成一个循环利用的生态产业链。
大球盖菇的种植:秸秆转化利用的新优势种植王文清还通过稻菇轮作的方式将大球盖菇种进了“冬闲田”。在百丈漈镇镇头村的这片12.8万平方米的农田,原本种植晚稻,晚稻收割后的11月至第二年3月是农田闲置期。王文清则种起了大球盖菇。据了解,大球盖菇在秸秆转化利用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菌渣还可以作为良好的有机肥。
循环农业:一个多赢的局面近日,走进甘肃省正宁县山河镇董庄村菌粮循环农业示范园,村民们正忙着在去年种植羊肚菌的地里翻土、整地、起垄,点播马铃薯种子,期待第二茬的丰收...
如此喜人的景象,得益于凤洋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和“基地+品牌+市场”的产品直销方式。今年种植的覆土水香菇可产鲜品900吨,产值可达700多万元。
刘河村党总支书记蒋红军介绍,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农业生产面临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的双向挤压,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市场风险增加。
“一田双收,循环共生”,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在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它正成为现实。这里的农民们正在尝试一种创新的农业模式——“菌粮轮作”,这种模式让原本的稻田在种植红米之后,紧接着又能种出香菇,实现了农田的高效利用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模式创新:稻菇共舞,一田双收浔中镇凤洋村的食用菌种植基地,近日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收割完的红米稻田,并没有荒废,而是迅速种上了覆土水香菇。这种轮作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还显著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红米与香菇的轮作,不仅让土地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还形成了生态循环,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