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技术

淡水白鲳鱼苗食性单一,以浮游动物为主

刚孵化出的鱼苗,都是以卵黄为营养源,称内源性营养阶段。随后鱼苗逐渐长大,卵黄囊由大变小,此时鱼苗一面吸收卵黄,另一面摄食外界食物,称混合营养阶段。

淡水白鲳鱼苗食性单一,以浮游动物为主

淡水白鲳属杂食性鱼类,幼鱼时以大型浮游动物为主食,也摄食有机碎屑和各种人工饲料。另外,淡水白鲳无论鱼苗还是成鱼都较喜欢“沉底”,越捕时“钻”网底或池斗底,如有其它鱼类混养,要想分开各类鱼苗,往往淡水白鲳因其鳞细密,而容易受伤,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有利于鱼苗的生长发育,鱼苗阶段...

培育阶段 食性特点 注意事项
鱼苗阶段 以浮游动物为主食,也摄食有机碎屑和人工饲料 专塘培育,避免病害,减少损失
幼鱼阶段 杂食性,摄食小鱼、虾、底栖动物及水草、蔬菜、藻类 控制密度,避免饲料不足,提高成活率
成鱼阶段 食性杂,肉食性和植食性饲料均可 合理搭配饲料,保证营养均衡

淡水鲳为杂食性鱼类,消化系统发达,具有肉食性鱼类所具备的膨大的胃和幽门囊,既摄食小鱼、虾和底栖动物等动物性饲料,又摄食水草、蔬菜、藻类等植物性饲料。鱼苗阶段主要摄食硅藻、甲藻等单细胞藻以及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

专塘培育:由于淡水白鲳食性杂,生长速度快,病害少,喜群聚生活,对某些有机磷类药物特别敏感,所以从鱼病防治角度考虑应专池培育。

控制密度:如不及时分池或销售,密度过大,饲料不足,成活率将受严重影响。

饲料搭配:鱼花嫩小,以吃池塘中浮游动物为主,但要投喂一定的高蛋白且细粒浆状饲料,如蛋黄或豆浆。

当卵黄囊消失,鱼苗完全摄食浮游生物时,为外源性营养阶段。从此以后,鱼苗就依靠摄取外界食物为营养。淡水白鲳仔鱼前期即鱼苗孵化出来至卵黄吸收完毕阶段,在水温26—29℃时,需要5-6天时间;在水温29-31℃时,需要4天左右时间。

淡水白鲳的生长温度为21-32℃,最适生长温度是28-30℃;淡水白鲳不耐低温,夏花鱼种饲养水温必须在17℃以上,杂食性。本文介绍淡水白鲳的生活习性,以及养殖淡水白鲳的环境要求。其肉质鲜美、食性杂、生长快、抗病力强、耐低氧、易捕捞,可单养也可混养。

先了淡水白鲳鱼苗食性单一,以浮游动物为主,易受环境变化影响。,再展开白鲳鱼苗养殖需适应环境变化的话题。

白鲳习性:淡水中的“杂食者”
淡水白鲳鱼苗食性单一,以浮游动物为主
养殖注意事项:细节决定成败

在淡水白鲳的养殖过程中,细节至关重要。专塘培育是关键。由于白鲳食性杂、生长快、病害少,且喜群聚生活,对某些有机磷类药物如敌百虫、孔雀石绿等特别敏感,因此,从鱼病防治角度考虑,应专池培育。此外,由于鱼花嫩小,主要以浮游动物为主食,但同时需要投喂高蛋白且细粒浆状饲料,如蛋黄或豆浆。

环境因素:适应变化是关键 案例分享:成功养殖白鲳的经验之谈

在某养殖场,我们曾观察到一位养殖户成功养殖淡水白鲳的过程。这位养殖户在选址时充分考虑了水源、水质等因素,确保了养殖环境适宜。在投喂过程中,他根据鱼苗的生长阶段调整了饲料种类和比例,保证了鱼苗的营养需求。同时,他注重细节,如定期清理池塘、控制饲养密度等,有效地降低了病害风险。最终,他的养殖成功率达到了90%,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未来展望:白鲳养殖的机遇与挑战

因为人们对水产品需求量的不断增长,淡水白鲳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只是,面对环境变化、市场竞争等挑战,养殖户需不断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加强环境适应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应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淡水白鲳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53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