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花卉

池塘鲢鱼养殖中,如何科学合理地投放鱼种

指标 参数
放养密度 每亩3-5万尾
投放规格 越冬鱼种100-200克/尾,乌仔每平方米3-5尾
适宜水温 18℃以上

养殖池塘中放养鲢鱼,密度不宜过高,需进行严格控制。过多会降低鱼苗培育质量,过少则池塘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影响经济效益。通常情况下,每亩池塘放养3-5万尾鲢鱼苗为佳。

池塘鲢鱼养殖中,如何科学合理地投放鱼种

鲢鱼养殖周期越长,经济效益越低,因此宜选择大规格鱼种以缩短养殖周期。鲢鱼味甘,性平,无毒,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是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

为充分利用水体资源,提高养殖效益,生产上一般采取主养模式,即主养花鲢鱼种,套养适量的白鲢、鲤鲫等。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市场或生产上对鱼种规格要求,灵活掌握。

成鱼养殖:投放规格、密度。越冬鱼种规格为100-200克/尾,放养密度为0.4-0.5尾/㎡。投放鲢鱼乌仔,投放密度为每平方米3-5尾。

套养鱼类:鲢鱼属于套养鱼类,套养在主养鲤鱼、鲫鱼、草鱼、团头鲂的池塘中,处于服从地位。其池塘选择与主养鱼类完全一致,水质要求与主养鲤鱼完全一致。

鱼苗下塘前要试水下塘,池塘消毒7-10天左右,可少量鱼苗入池试水,待水体毒性全部消失后方可放苗。

在养殖花鲢鱼之前,需先培养池塘水质,因为花鲢鱼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若水中的浮游生物过少,花鲢鱼就无法得到足够的食物。

投饵方面,鲢鱼苗出膜后2-3天喂黄豆浆,每天2次,每次1桶浆。每桶浆用黄豆1公斤,浸泡5小时,磨碎成浆。因为鱼苗生长,逐步增加饲料种类,如米糠、麦麸等。

鱼苗下塘前,要试水下塘,鱼池消毒7-10天左右,可少量鱼苗入池试水,待水体毒性全部消失后方可放苗。鱼苗放养最好在水温达到18℃以上时进行。

鲢鱼养殖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迅速提高水体载氧量,改善水质。

去除水面油膜,有利于增氧机的增氧效果。

氧化和降解水体中有害物质,去除水中的氨氮、硫化氢和亚硝酸盐。

对水产动物鳃部有较好清洗效果,提高呼吸效率。

对夜间、浓雾、闷热时的缺氧浮头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鲢鱼在天然河流中可重达30-40公斤。在池养条件下,如果饵料充足的话,1龄鱼可达到0.8公斤上下。

长江流域一般在春节前投放完,最迟不要超过2月底;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可在解冻后,水温稳定在5-6度时放养。北方地区高产鱼池一般都实行秋末放养,优点是鱼种较早地适应成鱼池的条件,延长第2年生长期。

鱼种投放必须在晴天进行,严寒风雪天气不能投放。放鱼种时要将装鱼种的容器整个放入水中,让鱼种自己游入池塘。鱼种下塘前要用药物溶液浸洗消毒,杀灭细菌和寄生虫。

在广袤的田野间,一片片池塘犹如碧玉镶嵌在大地,其中养殖的鲢鱼,在精准投放的策略下,正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如何做到精准投放,让效益翻倍?让我们一探究竟。

池塘鲢鱼养殖中,如何科学合理地投放鱼种
合理控制放养密度,提升养殖质量 科学投饵,保证鲢鱼健康成长 重视水质管理,创造良好生长环境

花鲢以浮游生物为食,水质对其生长至关重要。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水体适宜的pH值和溶解氧含量。同时,要加强池塘管理,防止水质恶化,为鲢鱼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某地农民李先生,通过精准投放、科学管理,使鲢鱼养殖效益翻倍。他采用每亩放养4万尾鲢鱼的方法,并选用大规格鱼种,缩短了养殖周期。同时,他还注重水质管理,定期检测并调整水质。经过一年的努力,李先生的鲢鱼养殖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还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提升。

未来展望:鲢鱼养殖前景广阔

因为人们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鲢鱼养殖市场前景广阔。通过不断优化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益,相信鲢鱼养殖将成为更多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53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