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苣、莴笋菌核病是常见病害,需采用化学农药防治
莴苣,又称莴笋,是人们喜爱的蔬菜之一。只是,在种植过程中,莴苣和莴笋菌核病却成了种植户们的一大难题。本文将详细介绍莴苣和莴笋菌核病的化学农药防治技术及无公害防治技术。
莴苣、莴笋菌核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主要发生在莴苣和莴笋的生长过程中。该病害会导致植株叶片发黄、枯萎,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植株死亡,严重影响莴苣和莴笋的产量和品质。
化学农药防治技术药剂名称 | 使用方法 | 注意事项 |
---|---|---|
10%速克灵烟剂 | 每666.7平方米每次250克,傍晚密闭棚室熏烟,隔7天熏1次,连熏3-4次。 | 使用时注意安全,避免吸入烟雾。 |
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 | 800倍液喷施茎基部、老叶和地面,隔7天1次再喷淋1次。 | 使用时注意浓度,避免对其他作物造成伤害。 |
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 | 1500倍液喷施茎基部、老叶和地面,隔7天1次再喷淋1次。 | 使用时注意浓度,避免对其他作物造成伤害。 |
0.5%小檗碱水剂 | 400-600倍液喷施茎基部、老叶和地面,隔7天1次再喷淋1次。 | 使用时注意浓度,避免对其他作物造成伤害。 |
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 | 1200倍液喷施茎基部、老叶和地面,隔7天1次再喷淋1次。 | 使用时注意浓度,避免对其他作物造成伤害。 |
种子处理:选用抗病品种,进行种子消毒处理。
轮作:与禾本科作物实行轮作,减少田间病源菌。
高温闷棚:夏季高温休田时,进行灌水浸田和高温闷棚,减少田间病源菌。
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农药或天敌昆虫进行防治。
案例分析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莴苣和莴笋菌核病的防治工作得到了有效开展。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DB45TXXXXX2014《莴苣菌核病防治技术规程》,通过实施化学农药和无公害防治技术,莴苣和莴笋菌核病的发病率得到了显著降低。具体数据如下:
年份 | 发病率 | 防治效果 |
---|---|---|
2014年 | 30% | 20% |
2015年 | 25% | 15% |
2016年 | 20% | 10% |
在莴苣和莴笋菌核病的防治过程中,应优先采用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等非化学农药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以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同时,加强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理病情,降低病害对莴苣和莴笋生产的影响。
探讨完莴苣、莴笋菌核病是常见病害,需采用化学农药防治。的核心问题,接下来关注莴苣菌核病防治:案例解析与趋势展望。
莴苣菌核病的发生,多与种植环境、管理措施密切相关。菌核病喜温暖潮湿环境,在温度适宜、湿度较高的条件下,容易爆发。莴苣叶片上出现病斑,初期呈水渍状,逐渐扩大,边缘呈云纹状,严重时叶片干枯死亡。
在莴苣种植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起典型的莴苣菌核病案例。
1. 及时发现:种植户在发现莴苣叶片出现病斑后,立即进行田间调查,确认病情。
2. 预防性喷药: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采用10%速克灵烟剂或15%腐霉利烟剂,每666.7平方米每次250克,进行熏烟处理,每隔7天熏1次,连熏3-4次。
4. 灌水浸田:在夏季高温休田时,采用灌水浸田,降低田间病源菌数量。
因为环保意识的提高,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逐渐受到限制。未来,莴苣菌核病的防治将更加注重绿色、环保、可持续的方向。
1. 推广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抑制菌核病的发生。
3. 研发新型生物农药:开发具有高效、低毒、环保特点的生物农药,替代传统化学农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