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笋添加禁用化学品,黑心商贩非法添加被批捕
在我国的农业产业链上,竹笋作为天然绿色食品,一直深受消费者喜爱。只是,近日曝光的一系列事件,让这一受欢迎的食材蒙上了阴影。无证商贩收购新鲜竹笋,添加大量焦亚硫酸纳等禁用化学品进行“保鲜”加工,产品多达1.8万余公斤,最终被工商部门查获。涉嫌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的犯罪嫌疑人孙成高已被批捕。
时间 | 事件概述 | 相关责任人 |
---|---|---|
2022年4月11日至22日 | 孙成高购买58袋焦亚硫酸纳,共1450公斤,收购鲜竹笋1.8万余公斤。 | 孙成高 |
2022年 | 宝安区两家加工小作坊非法添加保险粉加工竹笋。 | 宝安区两家加工小作坊负责人及员工 |
不详 | 涉嫌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孙成高被批捕。 | 孙成高 |
为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不法商贩在竹笋加工过程中违规添加禁用化学品,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更对公众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任何形式的掺假和违规操作都是绝不能容忍的。
“保鲜粉”是何种危害?为何选择添加在竹笋中?
据专家介绍,非法添加的“保鲜粉”主要成分是焦亚硫酸钠,它具有防腐、漂白、抗氧化等多种作用。只是,焦亚硫酸钠对人体有害,摄入过量可能导致中毒甚至致癌。将这种禁用化学品添加到竹笋中,显然是商贩为了追求利益,将消费者的健康置之度外。
此外,宝安区两家加工小作坊非法添加的保险粉,其成分与焦亚硫酸钠类似,同样对人体健康存在隐患。这些不法行为不仅损害了竹笋行业的声誉,更让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感到担忧。
竹笋还能不能吃了?
对于消费者而言,如何辨别竹笋是否被添加了禁用化学品呢?专家表示,消费者在购买竹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选购时,应选择正规渠道,避免购买来源不明、价格异常的竹笋。
观察竹笋的外表,如出现过度漂白、颜色异常等情况,切勿购买。
购买后,要注意存放,避免长时间存放导致细菌滋生。
食品安全无小事,每一个环节都关系着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对于这种不法行为,我们坚决予以谴责。同时,也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力度,严惩违法行为,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竹笋添加禁用化学品,黑心商贩非法添加被批捕。的部分讲完了,接下来看禁用化学品入笋案:黑心商贩终落网。
揭开黑幕:非法添加化学品,竹笋安全谁来守护?
利川市检察院迅速介入,以涉嫌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对孙成高进行了批准逮捕。这一决定彰显了法律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严肃态度,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在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宝安区公安分局接到群众举报,发现两家加工小作坊在加工竹笋时非法添加了“保鲜粉”。经过深入调查,警方发现这些“保鲜粉”实际上是一种化学染色剂,其成分中含有致癌物质。宝安警方依法刑事拘留了负责人及员工,有力打击了食品安全领域的违法行为。
这类化学添加剂不仅会影响竹笋的外观,更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例如,焦亚硫酸钠过量摄入可能导致呼吸道刺激、皮肤过敏等症状,长期摄入甚至可能致癌。因此,保障竹笋食品安全,防止化学添加剂滥用,已成为当务之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