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肢蹄病发病率高,影响养殖效益
做好圈舍清洁卫生,尽可能保持圈舍清洁、干燥、无污染。还需要在日粮中添加铜、锌等微量元素,使得奶牛肢蹄病的发病率大大降低。在奶牛养殖中,肢蹄病的常见临床症状为跗关节磨损、趾间皮炎以及炎症肿胀为主。该种疾病发展较为缓慢,属于一种慢性疾病,对于奶牛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奶牛蹄病是影响奶牛生活的主要疾病,是奶牛肢蹄比高吧总成。奶牛发生蹄病后,会出现疼痛感、跛行等,奶产量降低,严重的会关节化脓、卧底不起,影响奶牛健康发展,给奶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伤,影响了奶牛产业的健康发展。
奶牛肢蹄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饲料营养不平衡是导致奶牛肢蹄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摄入高蛋白、高钙、高磷等营养元素,容易引起钙磷比例失调,导致蹄质脆弱。
国外报道,奶牛肢蹄病的发病率在4%~55%,我国奶牛肢蹄病的发病率也很高,发病率在5.7%~54.9%,该病不仅能够影响奶牛的正常生理活动,而且还可降低奶牛的泌乳量和繁殖力,使得奶牛淘汰率升高,导致较大的经济效益损失。
奶牛肢蹄病的防治措施防治措施 | 具体操作 |
---|---|
保持圈舍清洁卫生 | 每日清理粪便,保持圈舍干燥,定期消毒 |
合理配制日粮 | 根据不同阶段牛群的营养需求,科学合理配制日粮,注重瘤胃酸碱平衡 |
定期修蹄 | 每年春秋季全群各修蹄一次,防止蹄变形 |
提高粪污清除频率 | 减少牛只站立于粪污中的时间,可以避免蹄质软化 |
成立专业修蹄组 | 负责跟踪换药治疗,提高治愈率 |
根据季节气候条件采取针对性治疗方案 | 缩短治疗时间 |
因为夏季的到来,天气逐渐变得炎热和潮湿,奶牛肢蹄病的发病率会逐步上升,严重影响奶牛的生产,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奶牛肢蹄病的发生。
奶牛肢蹄病发病率高,种类多,临床上发病率高达36%以上。从外部环境因素、饲养管理因素和其它继发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奶牛肢蹄病发生的影响因素。
改造奶牛运动场,将原来砖制水泥地面改造成生物发酵床,减少蹄质摩擦、裂变,增加牛只起卧舒适度。定期浴蹄,药液配比:硫酸铜5%~8%溶液+敌百虫1%溶液。
Barkema等报道,奶牛肢蹄病的发病率为26%,对奶牛的年龄和配种季节进行校正后,前肢和后肢患有肢蹄病的奶牛产后首次配种天数分别比健康奶牛多4.6和2.9d,首次配种怀孕率没有差异。
Melendez等通过对产后30d内的65头肢蹄病奶牛和130头健康奶牛的卵巢囊肿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肢蹄病奶牛卵巢囊肿发病率为25%,显著高于健康奶牛。
奶牛肢蹄病对繁殖性能的影响,格式:PDF 页数:4 上传日期:2015-01-02 03:40:47 浏览次数:42 500积分 加入阅读清单 阅读了该文档的用户还阅读了这些文档 关注微信公众号 道客巴巴网站版权所有 | ©2008-2024 |网站备案:京ICP备1805679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365号
一、圈舍环境优化,降低蹄病风险为了确保奶牛健康,我们 关注圈舍环境的清洁与卫生。保持圈舍干燥、清洁,是预防蹄病的关键。通过定期清扫,减少粪便堆积,降低蹄部感染的风险。同时,我们还在牛舍中铺设了软质橡胶垫,有效减轻了牛只行走时的蹄部磨损。
此外,我们还注重日粮中微量元素的添加,如铜、锌等,这些微量元素对于维持蹄部健康至关重要。通过这些措施,奶牛肢蹄病的发病率得到了显著降低。
二、科学饲养管理,预防蹄病发生在饲养管理方面,我们根据不同阶段牛群的营养需求,科学合理地配制日粮,注重瘤胃酸碱平衡,避免瘤胃酸中毒。定期修蹄也是预防蹄病的重要措施。春秋季对全群牛只进行修蹄,防止蹄部变形。对于干奶前一周和新产牛产后半个月,我们也会进行及时的蹄部检修。
我们还提高了粪污清除频率,减少牛只站立于粪污中的时间,从而避免蹄质软化。这些细致入微的管理措施,为奶牛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专业修蹄团队,提高治愈率为了提高蹄病的治愈率,我们成立了专业的修蹄团队,负责跟踪换药治疗。团队成员经过专业培训,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蹄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此外,我们还会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条件,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缩短治疗时间。
四、运动场改造,提升牛只舒适度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