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资源衰退,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野生大黄鱼保护仅仅靠舟山市、浙江省是不够的,需要整个社会都重视。
从严格实行东海伏季休渔制度、到启动岱衢族大黄鱼野生亲体采捕、保活、繁育和种质库建设项目、再到东海野生大黄鱼资源修复工程,我省持续保护与修复渔业资源,努力实现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去年底,一份惊喜提振了所有人的信心。奉化渔民在东海意外捞起了1500多斤野生大黄鱼。这种盛况,在浙江海域已经多年未见。
据悉,大黄鱼原为东海最重要的渔业资源,位列中国四大海产之首,中国最著名的海洋经济鱼类,产量曾长期处在万吨以上。保护鱼种已迫在眉睫,一种原...
东海区大黄鱼渔业资源及资源衰退原因分析热度:大黄鱼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及建议热度:有关大黄鱼资源枯竭的原因,此前已有许多的专家、学者及有关部门做过大量的工作,并有不少的报...
渔场和资源衰退的因素有很多,近海污染和过度捕捞是主要原因。▲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大黄鱼的生存状态定为极危。除了大黄鱼,鳓鱼、...
谈到保护海洋生物,已转型为观光旅游渔船经营者的陈胜利身上则有满满的正能量:“我们观光船出去,都会尽量把网孔放大一点,我现在用的网孔有14公分,这样基本打不到小鱼,偶尔打到小的,很多游客会争先恐后地求‘放生’。”
连续在同一海区捕获数量如此巨大的野生大黄鱼,海洋专家分析认为,正是伏季休渔政策,让沿海资源得到了充分的修复和保护。
这些多年来困扰大黄鱼资源保护的难题,在近日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刘敏教授团队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中得到了清晰有据的解答。
事实确实如此,据了解,给大黄鱼捕捞设立最低门槛是浙江省出台的保护政策,而相邻沿海省份并没有相关规定。
不过,现实中不都是陈老大这样的好公民,截至发稿前,记者在淘宝网上仍能搜索到在售的、自称来自舟山洋鞍渔场的三两左右的野生大黄鱼。
渔业资源保护工作任重道远,要充分认识基地的作用,并将之有效利用起来,为进一步修复湘江水域生态、维护湘江生态系统稳定努一份力、加一把劲;...
大黄鱼是典型的洄游性鱼类,那些体重未及250克的鱼苗很可能将被跨省“斩杀”。这种猜测绝不是危言耸听,就在2014年11月,《厦门日报》就曾刊登相关报道,厦门集市上有不少一二两重的野生大黄鱼在售,文中也曾发出“放过幼崽”的呼吁。
面对如此庞大的文物资源,保护工作可谓任重道远。他还建议组建黄河文化研究机构,深入挖掘山西黄河流域的文化资源,让黄河故事焕发新的光彩。
已成惨痛教训;时隔半个世纪,“围捕”苗头再现。别再走“一网打尽”的老路了!业内人士纷纷呼吁,在现代先进的捕捞技术下,高强度的“围捕”后果将更为严重,各方要联手动起来,放舟山大黄鱼一条“生路”。
05-0392—05 东海区大黄鱼渔业资源及资源衰退原因分析 徐开达,刘子藩 摘要:根据近几年东海区渔业资源调查并结合相关历史资料,对东海区大黄鱼Pseudosciaenacrocea的渔业状况,种群结构,生殖特性及种群洄游分布规律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东海区大黄鱼渔业投入的捕捞力量和强度过大,已远远超过了大黄鱼资源的承受能力,大黄鱼资源量快速衰减,过度捕捞使东海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形不成大黄鱼渔汛,渔业部门虽然制订了许多资源保护措施,但至今大黄鱼仍属东海区资源严重衰退的鱼种;大黄鱼群体...
东海伏季休渔,海洋生态的守护者2019年,东海伏季休渔制度得以严格执行,沿海渔业资源得到了短暂的休养生息。这一举措,让大黄鱼群有了重归东海的机会。伏季休渔期间,渔民们不再出海捕捞,而是参与到海洋生态修复的实践中。
东海野生大黄鱼资源修复工程,是浙江省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综合施策,包括海洋环境整治、渔业资源保护、生态修复等,浙江省正努力让东海重现往日的生机。
渔民陈胜利的正能量 科研助力,破解大黄鱼保护难题浙江省出台的保护政策,为大黄鱼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除了最低捕捞门槛,政府还加大了对违规捕捞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大黄鱼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大黄鱼保护之路充满挑战,但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能让大黄鱼王者归来。让我们携手共进,守护这片海洋的生态平衡,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丽的家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