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生活

诺卡氏菌病是黑鱼养殖常见病,由诺卡氏菌引起

项目 内容
病原 诺卡氏菌
症状 病鱼体表、鳍基部和腹部出血,眼球突出,腹部肿大,肝脏充血,有大肿瘤块及血块,后期有腹水、肿瘤充满胸腹。
流行情况 流行季节较长,从4月至11月均有发生,发病高峰在6~9月,水温在28~32℃,发病呈慢性型。
预防 ①亲鱼专塘培育,不从疫区进苗;②放养前养殖池塘清除过多淤泥并用生石灰彻底清塘;③鱼苗人池前用常规方法进行消毒。
治疗 对发病池 大量换水,将池水的3/4排出,加入新水。再用三氯异氰脲酸0.3克/立方米全池泼洒,隔天一次,连用两次。内服用利福平拌饲料投喂,用量100公斤饲料鱼添加利福平0.1公斤,同时添加维生素及护肝药物。
一、病原和病因

诺卡氏菌病是由诺卡氏菌引起的,这种细菌在黑鱼养殖环境中广泛存在。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为:①未做好池塘及鱼苗的彻底消毒工作;②养殖密度过人;③购进鱼种时,病原带人;④养殖水质恶化;⑤投喂量很大、生长速度很快的乌鳢养殖池,更容易出现乌鳢诺卡氏菌病;⑥轻防重治。

诺卡氏菌病是黑鱼养殖常见病,由诺卡氏菌引起
二、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鱼上浮水面,反应迟钝,食欲下降;外部症状:起初病鱼体表、鳍基部和腹部有少量出血,部分鱼眼球突出,腹部肿大。解剖发现,发病初期靠脊椎处有一颗颗乳白色的突起,紧接着肝脏充血、有大肿瘤块及血块,后期有腹水、肿瘤充满胸腹。

三、预防措施

1.人池管理①亲鱼专塘培育,不从疫区进苗;②放养前养殖池塘清除过多淤泥并用生石灰彻底清塘;③鱼苗人池前用常规方法进行消毒。

2.养殖管理①降低放养密度,亩放养量控制在3000~5000尾;②埘水源水进行沉淀、消毒等,以确保养殖用水安全;③定期使用生石灰等一些水质及底质改良剂进行养殖水质调控;④使用生物制剂改善水质;⑤定期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⑥科学投喂拧制投喂量;⑦疾病流行季节前做好药物消毒工作。

对发病池 大量换水,将池水的3/4排出,加入新水。再用三氯异氰脲酸0.3克/立方米全池泼洒,隔天一次,连用两次。内服用利福平拌饲料投喂,用量100公斤饲料鱼添加利福平0.1公斤,同时添加维生素及护肝药物。具体使用方法:药物先用干面粉拌均匀,等冰冻鱼软化后掺入冰冻鱼中并拌匀;投喂时,饲料鱼用桶一次性倒入饲料台,不采取抛投方法,以防药物在鱼块入水过程中散失。连续投喂3~5天,可以有效地治疗该病,减少经济损失。对上年发病鱼池,第二年开食后即采用上述治疗方法投喂药物。

诺卡氏菌病是黑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对养殖户的经济损失较大。因此,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应重视诺卡氏菌病的预防和治疗,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黑鱼养殖挑战:诺卡氏菌病的威胁与应对
诺卡氏菌病是黑鱼养殖常见病,由诺卡氏菌引起
防治策略:多管齐下,确保养殖安全

针对诺卡氏菌病,我们采取以下防治措施:对发病池进行大量换水,并使用三氯异氰脲酸进行全池泼洒;内服利福平拌饲料,同时添加维生素及护肝药物;此外,加强人池管理,如亲鱼专塘培育、清塘消毒、鱼苗消毒等。

在浙江省德清县越城水产养殖场,养殖户杨荣伟曾遭遇诺卡氏菌病的困扰。通过实施上述防治措施,杨荣伟成功控制了疾病,减少了经济损失。具体案例如下:

案例时间:2020年6月

案例地点:浙江省德清县越城水产养殖场

案例背景:养殖场黑鱼养殖密度过高,水质恶化,导致诺卡氏菌病爆发

防治措施:实施大量换水、全池泼洒三氯异氰脲酸、内服利福平拌饲料、加强人池管理等

案例结果:成功控制诺卡氏菌病,减少经济损失

因为黑鱼养殖业的不断发展,诺卡氏菌病的防治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应继续加强病原研究、优化防治措施,提高养殖户的疾病防控意识,为黑鱼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52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