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稻田养殖,一种结合水稻种植与河蟹养殖的生态农业模式
稻田养殖河蟹,作为一种新型生态农业模式,在我国逐渐兴起。它将水稻种植与河蟹养殖相结合,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稻蟹双丰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选择靠近水源、水质清新、排灌方便、保水性能良好的田块,面积以3~4亩为宜。田埂高50厘米、宽50厘米,环沟宽60~80厘米、深50厘米,沟、溜面积占稻田面积的12%~15%。
蟹种放养放养密度 | 每亩放养蟹种数量 |
---|---|
1龄蟹种 | 80~120只/公斤,1000~12000只 |
放养时间:三叶期后或插秧后7~10天。
饲养管理
水质管理:春季水位10厘米,每周换水1次;夏季水位最高,每周换水2~3次;秋季定期换水。
饵料投喂:遵循“四定”原则,即定质、定量、定时、定位。
日常管理:“六查、六勤”,即查生命活动、水体溶氧、敌害生物、软壳蟹、疾病、防逃设施,勤巡田、清洁饵料台、清除敌害、保护软壳蟹、防治疾病、维修保养。
稻田养殖河蟹,亩产量25公斤,平均每亩出米350公斤,市场价每公斤10元,种植水稻的亩收入能达到3500元。此外,河蟹养殖还可以降低水稻病虫害,提高水稻产量。
稻田养殖河蟹,可以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同时,这种生态农业模式也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定时:河蟹多在白日藏匿于洞穴、草丛等隐蔽处,黄昏及夜间活动觅食。自8月份大生长期起,白日亦可见其觅食。只是,若放养密度过高、饲料不足,即便非生长期,河蟹亦会在白日觅食。故而,投饵时间宜定在傍晚6时左右。水温约10℃时,每周投喂2次;水温约20℃时,每隔1天投喂1次;水温超过20℃时,每日投喂1次;在河蟹大生长期,每日上午9时左右及下午6时左右各投喂1次。
稻田养殖成蟹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六查、六勤”。一查河蟹生命活动是否正常,勤巡田。二查稻田水体溶氧,勤清洁饵料台。三查稻田内是否有河蟹敌害生物,勤清除。四查稻田内是否有软壳蟹,勤保护。五查河蟹是否患病,勤防治疾病。六查稻田防逃设施,勤维修保养。
在蟹种投入稻田前,需建造稻田养殖工程设施,并做好清田消毒、栽种水稻、培植水草等准备工作。
现代稻蟹生态种养模式,基于稻蟹共生互利原理,综合运用现代生态农业技术,在稻田生态系统中设置防逃设施围拦,合理建设河蟹养殖沟...
五、消毒补钙
二、投放蟹种前的准备
3、培植水草:水草在河蟹养殖中至关重要,为河蟹生长提供有利生态环境,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产量和效益。
定量:河蟹除杂食性外,具有耐饥饿性和暴食性。过度饥饿或饱食均不利于其生长发育。因此,定量投喂饵料对河蟹养殖至关重要。...
2、栽好水稻:养殖成蟹的稻田,宜选择耐肥力强、秸秆坚硬、不易倒伏、抗病力强的高产单季稻品种,如三伏63、晚粳93~207等。...
定位:投喂饵料的地点应大致固定,在沟、溜中设立固定的投饵区。...
1、蟹种选择:选用自己培育的扣蟹直接放入稻田,...
在河蟹的饲养过程中,应坚持每月每亩用10~15公斤生石灰化成石灰浆后泼洒1次,...
一地双收的良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稻蟹共生生态系统是一种新型稻田种养模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