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鹅规模化养殖技术,指在人工控制条件下
种鹅规模化养殖技术,旨在人工控制条件下,通过高效繁殖和饲养方法,实现种鹅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集约化饲养方式包括放牧结合补饲、圈养或舍饲。生产场地需根据企业条件和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建造实用且功能齐全的种鹅场。
设施 | 描述 |
---|---|
育雏舍 | 用于雏鹅的培育,注意卫生条件和保温设施。 |
育成舍 | 用于育成鹅的生长,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和营养。 |
种鹅舍 | 用于成年的种鹅,注意饲养密度和通风换气。 |
水上运动场 | 提供鹅只进行水上活动的场所,促进其健康成长。 |
粪池、尸池 | 用于处理鹅只的粪便和尸体,保持环境卫生。 |
3周龄内采用网上饲养效果较好,卫生条件、成活率、饲养密度等方面优于地面饲养。
后备鹅限饲期体质相对较差,应注意加强管理,防止应激反应。
种鹅产蛋期为7-8个月,饲养至翌年4月下旬时母鹅开始停产,进入休产期。
4. 配种管理种鹅配种时多在早晨和傍晚于水中进行,注意公鹅的配种能力。
四、疫病防治种鹅场需建立严格的兽医卫生防疫制度,实施各项常规防疫措施。
在种鹅的育雏阶段,采用网上饲养模式,能在3周龄内显著提升卫生条件、雏鹅成活率以及饲养密度,同时提高育雏舍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进入3周龄后,因为雏鹅各系统机能的提高,可转向地面饲养,并在中雏期铺设垫料。进雏前,必须对育雏舍进行全面消毒,确保工具、饲料、保温设施等配备齐全,并在进雏前进行试温,确保雏鹅有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
在后备鹅的100至120日龄阶段,即第二次换羽基本完成后,实施限饲成为关键。此举旨在控制后备鹅的生长,轻度降低体重,抑制腹部脂肪堆积,促进生殖系统发育,使个体间发育差异减少,鹅群同步发育。限饲方法包括放牧结合补饲和舍饲。无论哪种方法,每周末均需分析限饲效果,调整下周计划。对于出现健康问题的弱鹅,要及时挑出单独饲养,直至恢复后回归大群或淘汰。夏至和小暑时节进行强制换羽,促进第三次换羽的整齐性。
种鹅规模化养殖需要精心规划生产场地,包括育雏舍、育成舍、种鹅舍、水上运动场、粪池、尸池等配套设施。规划时,应确保有利于防疫的布局,以及齐全的生产功能区和防疫设施。场址选择应考虑自然隔离防疫条件,如建造围墙或种植防护林带,并配备消毒池、消毒室等出入口消毒设施。鹅舍应依水而建,朝向需朝南或东南,墙体只需建墙基,高度60cm,再围上活动防寒布即可。
五、规模化养殖下的种草养鹅模式规模化养殖中,种植适合鹅食用的牧草至关重要。例如,秋季的黑麦草适合留种雏鹅和种鹅食用,夏季则适宜种植杂交狼尾草、墨西哥玉米草、象草等。合理分批饲养,确保牧草供应充足,有助于实现种鹅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