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养殖中,鳝种挑选需关注个体大小、活力和健康状态
量不佳的黄鳝苗种放养后,死亡潜伏期在3--30天,死亡率最高的可达90%以上。众多养殖失败的原因中,因苗种质量不佳造成的占80%左右。据笔者多年的养殖实践经验,挑选苗种时把握"八要",可确保苗种优质,避免死亡。
鳝种黄鳝苗种有人工繁育和自然捕获两种来源。人工繁育苗质量稳定,鳝种健康活跃,用手捉起,黄鳝能抬头,而且挣扎有力。成鳝养殖的鳝种来源有:野外捕捉、市场购买和人工繁育的鳝种等。一般有病的鳝种在盐水中会剧烈蹦跳,体质弱的个体软弱无力,甚至出现昏迷现象。
来源 | 优缺点 |
---|---|
人工繁育 | 质量稳定,生长速度较快 |
自然捕获 | 数量有限,成活率低 |
从市场购买鳝种,必须严格挑选,最好从捕捞者手中购入用笼捉的、暂养没超过2天的鳝种,而钩钓鳝、电击鳝、鳝夹子夹的鳝一般不能作鳝种,但是通过认真筛选和处理亦可人工养殖。
四、养殖模式与黄鳝大小以上各种养殖模式面积不宜过大,过大则易在养殖过程中造成鳝鱼大小差异增大,不利生长。当水温低于15℃时黄鳝不摄食,进入冬眠状态。应选黄色且黑斑点大而密的鳝种,此种鳝种长得最快;黄色、斑点小且不规则的长得一般;黄黑色的长得较慢;而乌黑或青黑色的长得最慢,但这种苗相对较凶猛。
五、案例分析这一个月是黄鳝网箱养殖成败的关键所在,除应做好鳝种的消毒和驯化外,还应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生,具体方法是用水体强力消毒剂和生石灰交替消毒,杜绝病原体的产生。饲养一段时间后,同一池的黄鳝出现大小不均,要及时分开饲养。
通过以上对黄鳝养殖的鳝种挑选的介绍,希望对养殖户能有一些帮助。
黄鳝养殖:苗种选择,健康活力的守护神在黄鳝养殖的世界里,苗种的选择如同生命线,它直接关系到养殖的成败。想象一下,一群活力四射、健康茁壮的黄鳝在池塘中畅游,那画面是多么美好。只是,若苗种质量不佳,放养后3-30天内的死亡潜伏期,高达90%的死亡率,无疑是对养殖户的巨大打击。多年的养殖经验告诉我,遵循“八要”原则,挑选优质苗种,是确保养殖成功的秘诀。
黄鳝苗种主要来源于人工繁育和自然捕获。人工繁育苗质量稳定,但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大规模养殖需求。而自然捕获则包括笼捕、电捕、针钓等多种方式。其中,笼捕苗种成活率较高,是较为理想的选择。只是,电捕、针钓等手段获取的苗种,往往成活率较低,需要谨慎对待。
黄鳝的体色也是判断其质量的重要指标。健康的黄鳝体色呈黄色,且杂有大斑点,这种黄鳝生长速度较快,是黄鳝网箱养殖的理想选择。而体色呈现青黄色、灰色且斑点细密的黄鳝,则不适宜作为种苗。
鳝种放养:细节决定成败放养鳝种时,要确保规格整齐,大小尽量一致,避免悬殊过大。不同规格的苗种最好分池分养,以免争食和互相残杀,影响生长和成活率。此外,鳝鱼池塘的建设要在挑选和放养鳝种之前进行,确保池塘向阳通风、靠近水源,池深度大约1米左右即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