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巢虫是蜜蜂养殖中的常见病害,严重威胁蜜蜂健康和产量
在蜜蜂养殖的世界里,蜜蜂巢虫如同潜伏的幽灵,时刻威胁着蜂群的健康和蜂蜜产量。这种病害不仅影响蜜蜂的生长发育,还可能导致蜂群崩溃。那么,如何有效防治蜜蜂巢虫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危害表现 | 影响 |
---|---|
巢脾蛀坏 | 减少蜂蜜产量,影响蜜蜂生长 |
幼虫死亡 | 削弱蜂群实力,降低蜂群抗病能力 |
蜂群崩溃 | 导致蜂群无法正常繁殖,最终消失 |
物理防治是蜜蜂巢虫防治的基础,
饲养强群:强群的清巢能力强,能及时清除巢虫卵和幼虫。
设立安检门:利用红外光和激光技术,在蜂箱入口设置安检门,拦截蜡螟。
经常换脾:定期更换巢脾,减少巢虫滋生。
淘汰旧脾:及时淘汰旧脾,避免巢虫在旧脾中繁殖。
寄生蜂:将寄生蜂放入蜂箱,使其寄生在蜡螟幼虫体内,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
苏去金杆菌:将苏去金杆菌的芽孢杆菌压入巢础内,毒死蜡螟幼虫。
二硫化碳:在继箱体滴加二硫化碳,密闭熏蒸24小时以上。
甲酸蒸气:用96%的甲酸蒸气对蜡螟的卵、幼虫进行熏蒸。
二氧化硫:用硫磺熏蒸蜂箱,杀灭巢虫。
巢虫药剂:使用巢虫净、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等药剂进行防治。
日常管理
保持蜂多于脾或蜂脾相称。
经常清扫蜂箱内的残渣蜡屑。
及时提出空脾和老劣巢脾。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蜂群抵抗力。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有效防治蜜蜂巢虫,保障蜂群健康和蜂蜜产量。
在蜜蜂养殖中,巢虫是一种常见的病害,它不仅会损害蜂巢结构,还会对蜜蜂幼虫和蜂蛹造成威胁。以我国某地区为例,近年来,巢虫的爆发对当地蜜蜂养殖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巢虫,尤其是蜡螟,其成虫为粉蛾,雌性大蜡螟体长18-20毫米,翅展30毫米。蜡螟在蜂箱内外交尾后,会将卵产在隐蔽之处,任其自然孵化。刚孵化的幼虫蜜蜂难以发现,随后幼虫会钻入巢脾,在子脾中间打隧道,造成大面积“白头蛹”。当幼虫5~6日龄时,对巢脾的破坏力越来越大,此时工蜂开始清除“白头蛹”并撕咬有虫的巢脾,将巢虫拉出。若蜂群弱且脾内巢虫多,可能导致工蜂无法抵挡,不得不弃巢飞逃,另迁新址筑巢。
某蜂场位于我国南方,近年来巢虫问题日益严重,导致蜂群受损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蜂场负责人采取了以下措施:
1. 饲养强群:通过保持巢脾上有充足的蜜和粉,蜂群内分工合理,同时保证蜂多于脾或蜂脾相称,以增强蜂群对巢虫的抵抗能力。
2. 经常换脾:根据养殖条件,至少一年更换一次巢脾,以保证蜂箱中的巢脾是新鲜的,减少蜜蜂咬脾和巢虫滋生的可能。
3. 淘汰旧脾:中蜂有喜新脾、厌旧脾的特点,蜂王优先在新脾上产卵。淘汰旧脾可以减少巢虫的滋生。
4. 二氧化硫熏蒸:每个继箱按充分燃烧3~5克硫磺计算用量,密闭熏蒸24小时以上,杀灭巢虫。
5. 甲酸蒸气熏蒸:使用96%的甲酸蒸气对蜡螟的卵、幼虫有较强的杀死力。
6. 黑光灯诱杀:利用蜡螟夜晚交尾习性,利用黑光灯诱杀,有效降低蜡螟数量。
2. 精准防治: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工程、分子标记等,培育抗巢虫的蜜蜂品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