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立枯病是水稻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
防治立枯病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病害概述 | 内容 |
---|---|
水稻立枯病 | 水稻立枯病属于土传病害,由多种病原菌侵染引起,主要包括半知菌亚门瘤座菌目镰孢菌属尖孢镰孢菌、禾谷镰孢菌、木贼镰孢菌、茄腐镰孢菌、串珠镰孢菌及无孢目、丝核菌属的立枯丝核菌等,还有鞭毛菌亚门霜霉目腐霉菌属的腐霉菌等真菌。 |
发病条件 | 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是诱发立枯病的重要条件,其中以低温影响最大。在低温条件下幼苗抗病能力降低,有利于病害发生。 |
症状 | 黄枯、青枯多发生于幼苗2.5叶期前后,病苗叶尖不吐水,叶色枯黄、萎蔫,成穴状迅速向外 ,秧苗基部与根部极易拉断,叶片打绺。 |
防治方法 | 1.在水稻秧苗1-2叶期时,使用奥-力-克50ml+大蒜油15ml,兑水15公斤喷雾,5—7天1次,连喷2次。2.加强田间管理,做好防寒、保温、通风、炼苗环节,提高幼苗抗病力。 |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生长过程中很常见的一种病害,发生面积广泛,基本上在水稻种植区都有发生,影响着水稻的产量。
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是诱发立枯病的重要条件,其中以低温影响最大。在低温条件下幼苗抗病能力降低,有利于病害发生。
水稻立枯病属于土传病害,是由多种病原菌侵染而引起的,主要有半知菌亚门瘤座菌目镰孢菌属尖孢镰孢菌、禾谷镰孢菌、木贼镰孢菌、茄腐镰孢菌、串珠镰孢菌及无孢目、丝核菌属的立枯丝核菌等,还有鞭毛菌亚门霜霉目腐霉菌属的腐霉菌等真菌。
镰孢菌一般以菌丝和后垣孢子在多种寄主的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侵染为害。丝核菌则以菌丝和菌核在寄主病残体中和土壤中越冬,靠菌丝蔓延于幼苗间传播,进行侵染为害。
气温过低、温差过大、土壤偏碱、光照不足、秧苗细弱、种量过大等因素。气温过低,温差过大,土壤偏碱、光照不足秧苗细弱、种量过大等。
丝核菌和镰刀菌等水稻立枯病病源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均为弱寄生菌,一般能在水中或土壤内营腐生生活。这类病菌致病性不强,它们一般不宜侵染健壮的幼苗,只有当天气不良和管理不当,致使秧苗生长弱、抗性降低后,各种弱寄生菌才得以乘虚而入并传播蔓延。
秧苗素质差、生长弱、抗病抗逆力差是发生立枯病的直接原因。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常发性生理病害,对水稻秧苗素质影响极大。水稻立枯病分生理性立枯病和病理性立枯病两种。生理性立枯病主要发病原因为秧苗对土壤酸碱度、水肥气热条件不适,而出现的发病症状,表现为植株矮化、变黄、新根少或无新根,发生轻时,苗床秧苗变黄,严重时秧苗成片枯死。
苗床管理。要做好防寒、保温、通风、练苗等环节的工作,提高幼苗抗病力,防止和减轻立枯病、恶苗病的发生。
多发生于幼苗立针期到2叶期,病苗心叶枯黄,叶片不展开,基部变褐,有时叶鞘上生有褐斑,病根也逐渐变为黄褐色。种子与幼苗基部交界处生有霉层,茎基软弱,易折断,育苗床中幼苗常成簇,成片发生与死亡。
立枯病概述与成因水稻立枯病,一种常见的土传病害,对水稻种植带来严重影响。病原菌包括多种,如镰刀菌、丝核菌等,它们在土壤和病残体中越冬,通过风、水等途径传播。低温、阴雨、光照不足等气候条件是诱发立枯病的关键因素。
立枯病初期表现为秧苗叶尖不吐水,叶片枯黄、萎蔫,随后成片枯死。严重时,秧苗基部与根部极易拉断,心叶及上部叶片“打绺”。辨别立枯病可从根部霉层、茎基腐烂、植株倒伏等方面入手。
综合防治策略1. 品种选育:选择抗病品种是降低发病率的有效途径。
2. 轮作换茬:避免连作,减少病原菌积累。
3. 适期播种:合理安排播种时间,降低低温、阴雨等不利因素。
案例分析:湖南某地区水稻立枯病防治实践通过综合防治措施,湖南某地区水稻立枯病发生率明显下降,产量得到有效保障。未来,因为抗病品种的培育、新型农药的研发,水稻立枯病的防治将更加高效、环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