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副粘病毒病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
鹅副粘病毒病,一种严重影响鹅类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对养鹅业构成巨大威胁。该病主要侵害鹅类,尤其是雏鹅,死亡率极高,可达95%以上,给养鹅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病原为鹅副粘病毒属副黏病毒科,具有强烈的传染性。病毒广泛存在于病鹅的内脏器官内,如肝脏、肠管等。流行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特点 | 各种年龄的鹅都具有较强的易感性,且日龄越小,发病率、死亡率越高。 |
---|---|
特点 | 不同品种的鹅均可感染致病。 |
特点 | 对本病毒,鸡、鸭等其他家禽也有易感性。 |
呆立,拉稀,消瘦
肌胃起始端粘膜肿胀、糜烂
精神不振,离群呆立,减食或不食
1~2天后出现瘫痪,有些病鹅从呼吸道发出“沽沽”声
病理变化表现在食道末端腺胃及与之相连的肌胃起始端粘膜肿胀、糜烂,极易剥离;呼吸道中的特征性病变是气管环出血,整个肺出血,肺部有针尖或粟粒大甚至黄豆大的淡黄色结节。
四、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调整鹅群的饲养密度,注意搞好环境卫生。
实行科学饲养,培养体质健壮的鹅群,增强鹅的抗病力。
搞好圈舍卫生和消毒工作,定期对鹅舍及用具进行消毒。
对4~8周龄的仔鹅可全群喂服维生素和抗菌药物、或在饲草中添加自制大蒜酊。
接种鹅副粘病毒疫苗,免疫前、后或同时使用,用于保护疫苗效价,促进抗体生成。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以支持疗法为主,包括: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鹅群的生活环境。
给鹅群提供充足的营养和水分。
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
六、案例分享某养殖户在饲养过程中,发现鹅群出现拉稀、消瘦、精神不振等症状,经诊断,确认为鹅副粘病毒病。针对此病,养殖户采取了以下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鹅群的生活环境。
给鹅群提供充足的营养和水分。
对病鹅进行隔离,并对鹅舍及用具进行消毒。
接种鹅副粘病毒疫苗。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预防,鹅群病情逐渐得到控制,死亡率明显下降。
鹅副黏病毒病,是困扰养鹅业的“隐形杀手”,其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尤其是对雏鹅的威胁更大。了解其防制策略,对于保障鹅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鹅副黏病毒病的病原为鹅副黏病毒,属副黏病毒科,腮腺炎病毒属,禽副黏病毒Ⅰ型。这种病毒能够凝集鸡及其他多种动物的红细胞。
鹅副黏病毒病对各种年龄的鹅都具有较强的易感性,且日龄越小,发病率、死亡率越高。两周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极高。此外,病毒对鸡亦具有易感性,产蛋鸭感染后甚至会引起产蛋率下降。
1.免疫预防:接种鹅副黏病毒疫苗是预防该病的关键。在免疫过程中,可以采用东方禽益健等增强免疫效果的辅助产品,以提高疫苗的保护率。
2.加强饲养管理:调整鹅群的饲养密度,注意环境卫生,定期消毒鹅舍及用具,增强鹅群的整体抗病能力。
3.隔离病鹅:一旦发现病鹅,应立即隔离,避免病毒扩散。对病死的鹅进行深埋处理,防止病原体污染环境。
4.药物治疗:对于已经发病的鹅群,可采用蛋黄治疗等药物进行救治。同时,对未发病的鹅群进行紧急疫苗接种,提高其免疫力。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鹅副黏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为鹅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某养殖户去年12月份,其鹅群突发鹅副黏病毒病,导致30多只成鹅死亡,死亡率为15%。通过采取紧急疫苗接种、隔离病鹅、加强饲养管理等措施,成功控制了疫情的蔓延,减少了经济损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