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仿生态养殖技术,模拟自然生态环境
池塘条件
项目 | 具体要求 |
---|---|
海水围塘面积 | 3-6公顷,长方形 |
水深 | 2-5米,沟深1.5-4.5米 |
水位 | 平均水位0.8-1米,最深3米以上 |
海水比重 | 1.0150-1.0190 |
PH | 7.2-8.4 |
溶解氧 | ≥4mg/L |
透明度 | 20-40厘米 |
在池塘条件方面,选择海水围塘,面积3-6公顷,长方形,水深2-5米,沟深1.5-4.5米。池塘满池蓄水平均水位0.8-1米,最深在3米以上。全年每日均可进排水,确保养殖区常年海水比重为1.0150-1.0190,PH值在7.2-8.4之间,溶解氧≥4mg/L,透明度保持在20-40厘米。
入池驯化
苗种入池后24小时内要密切观察,避免鱼种游到滩面搁浅。为便于驯化管理,一般在池塘圈养,设置食台。鱼种入池后2天不必投饵,让它们在圈养范围内自由活动。
饵料驯化首选新鲜低值鱼及沿海小鱼虾自行加工成鱼糜,加以粗饲料及添加剂作配合饲料。全人工配合饲料投喂也要经过新鲜饵料鱼与饲料混合的一段驯化时间。在饵料驯化阶段主要工作要做:定点,定时。还有投饵信号训练,即在投饵前发一固定信号,让鱼群形成条件反射。
饲养管理
保证鱼群的定时定量采食。投喂的饵料,一般保证选择自然类的新鲜饵料为主,这样才能达到仿生态养殖的标准,养殖出来的大黄鱼肉质较为鲜美。同时,在作好四定即定时、定点、定量、定测基本工作同时,日常要调节水位及换水,早春晚秋水位相对低些,有利于提高池水水温;夏、冬两季要尽可能提高水位。水质管理严格:每天6:00和14:00测量水温;保持水质清鲜透明度20—40厘米;水温在18-28℃之间,日常每隔二天换水换水量为全池1/4-1/3;当水温在13-18℃之间,每隔四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不超过25%;当水温低于13℃,视水质变化而定,基本不换水;当水温高于28℃,每天换水,换水量在1/3左右,在夏季高温季节掌握下午排水,晚上进水。这样有流水刺激,既可提高其食欲,又可塑造有机大黄鱼体形体色。
饵料选择要因地适宜,就近首选新鲜低值小鱼及新鲜小鱼虾,自行加工成鱼糜再辅以粗饲料如麦麸及干饲料和添加剂制作成的配合饲料,并在饵料中添加维生素以及药物防治。人工养殖有机大黄鱼品质下降最明显的是体色,有机大黄鱼本有金黄、桔黄的自然体色,经人工养殖体色变淡,海区有机大黄鱼维持体色主要靠摄食不同种类的动植物,这些饵料中的有效色素成分在肠道中分解消化后会变成为两种物质,一种几乎是无色的,且分子结构已发生较大变异的维生素,主要提供给各组织以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另一类无法变异的分子仍可维持原有颜色,进入血液循环,沉积于皮下,这类物质才是体组织色素的主要来源。故而,我们本着牧渔生态养殖原则,在人工饵料中适当添加葫萝卜素,以提高池养有机大黄鱼品质。投饵做到定点、定时、定量。仿生态养殖的有机大黄鱼另外在塘中可摄取部分天然饵料。
苗种选择及运输
鱼种选择个体均匀,无体伤及病、残疾畸形且活动能力强。采用活水运输,本地用活水船运输。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看出大黄鱼仿生态养殖技术的关键在于池塘条件、入池驯化、饵料驯化、饲养管理和苗种选择及运输。只有将这些环节做到位,才能确保大黄鱼养殖成活率的提高。
前面谈到了大黄鱼仿生态养殖技术,模拟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大黄鱼养殖成活率。,后面将重点放在大黄鱼仿生养殖,提升成活率新方案上。
饲养管理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水质管理、饵料选择、疾病防治和日常记录。水质管理严格:每天6:00和14:00测量水温;保持水质清鲜透明度20—40厘米;水温在18-28℃之间。饵料选择要因地适宜,就近首选新鲜低值小鱼及新鲜小鱼虾,自行加工成鱼糜再辅以粗饲料及添加剂制作成的配合饲料。
未来展望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