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农资

大黄鱼病害频发,严重影响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

病害名称 病原 症状 流行季节
刺激隐核虫病 贝尼登虫 体表形成不规则白斑,粘液分泌增多 夏、秋季节
弧菌病 副溶血弧菌 病鱼体表出现溃疡,肝、脾、肾、肠均充血 3~10月
胀鳔病 肠型点状气单胞菌 病鱼体表无明显症状,后期肛门红肿,腹胀 全年
瓣体虫病 石斑瓣体虫 体表形成不规则白斑,粘液分泌增多 夏、秋季节
淀粉卵涡鞭虫病 眼点淀粉卵涡鞭虫 病鱼体表无明显症状,后期体表覆盖一层白色薄膜 全年
大黄鱼养殖产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根据2016年的统计数据,大黄鱼海水养殖总产量达到16.55万吨,福建、广东、浙江三省养殖产量分别占总量的88.53%、5.93%、5.54%。只是,由于缺乏科学养殖规划,养殖布局不合理,病害频发,养殖成活率低,严重影响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大黄鱼病害频发,严重影响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

大黄鱼病害主要包括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疾病和病毒性疾病。其中,细菌性疾病发生范围最广,造成的损失最严重。如弧菌病、胀鳔病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严重影响了大黄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大黄鱼病害原因分析

养殖密度过高,水质恶化,易导致病害传播。

饲料质量差,营养不均衡,导致鱼体抵抗力下降。

缺乏科学的养殖管理和技术指导,导致病害难以控制。

合理规划养殖密度,避免养殖密度过高。

选用优质饲料,保证饲料营养均衡。

加强水质管理,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水质清新。

加强养殖技术培训,提高养殖户的技术水平。

及时隔离病鱼,防止病害传播。

合理使用药物,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抗药性。

近年来,我国大黄鱼病害频发,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某养殖户在2019年养殖大黄鱼过程中,因养殖密度过高、饲料质量差等因素,导致大黄鱼弧菌病暴发。在短短一个月内,大量大黄鱼死亡,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万元。该养殖户在事后经验,加强养殖管理,改进饲料质量,有效控制了病害的发生。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大黄鱼病害对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养殖户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大黄鱼病害的发生。

大黄鱼病害频发,严重影响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

刺激隐核虫,又称海水小瓜虫,虫体椭圆形,背腹扁平,大小相差甚大。贝尼登虫,虫体椭圆形,背腹扁平,前端两侧各有1个前吸盘,后端有1个后吸盘。两者均可引发大黄鱼的白点病。

病害流行趋势与防治策略

大黄鱼病害流行季节通常为3至10月,尤其在夏季高温期。针对病害防治, 应从源头把控,如降低放养密度,改善水质,避免使用变质饲料等。可采取生物防治、药物浸浴等方法。

福建宁德市作为大黄鱼养殖大市,近年来积极开展病害治理工作。通过引入先进的养殖技术,提高养殖密度,定期监测水质,有效降低了病害发生率。

面对大黄鱼病害问题,未来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病害监测预警,二是推广绿色、生态养殖模式,三是研发新型生物防治技术,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和科研攻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51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