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水产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一种鸭类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Word什么是鸭传染性浆膜炎?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治疗和预防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一种鸭类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是危害养鸭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在我国各地均可发生。

预防方法

加强饲养管理工作,改善饲养条件,并喂以优质全价的饲料,保证能满足其生长需要量,以增强雏鸭的体质。要适当调整鸭群的饲养密度,注意控制...

核心提示 病原菌特征

鸭疫巴氏杆菌,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无芽胞,不能运动,纯培养菌落涂片可见到菌体呈单个,成对或呈丝状,菌体大小不一,瑞氏染色菌体两端浓染,墨汁负染见有荚膜。最适合的培养基是巧克力琼脂平板培养基、鲜血绵羊、琼脂平板、胰酶化酪蛋白大豆琼脂培养基等。

该菌根据琼脂扩散试验分为8个血清型,彼此间无交叉免疫保护性。

症状与病理变化 治疗措施

甲砜霉素药物等对该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雏鸭易感日龄,饮水中添加0.2%~0.25%的磺胺二甲基嘧啶或饲料中加入0.025%~0.05%的磺胺喹恶啉进行预防性用药,可预防该病或降低该病的死亡率。

该病主要经呼吸道或皮肤伤口感染,被细菌污染的空气是重要的传播途径,经蛋传递可能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原因。

传播途径

该病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冬季节较为多发。

潜伏期为1~3天,有时可达1周。最急性病例常无任何症状突然死亡。急性病例的临床表现有精神沉郁,缩颈、嗜眠、嘴拱地,腿软,不愿走动,行动迟缓,共济失调,食欲减退或不思饮食。

特征性病理变化是浆膜面上有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以心包膜、肝被膜和气囊壁的炎症为主。

易感性与流行病学

该病主要感染鸭,火鸡、鸡、鹅及某些野禽也可感染。在自然情况下,2~8周龄雏鸭易感,其中以2~3周龄鸭最易感。

环境因素

育雏舍鸭群密度过大,空气不流通,地面潮湿,卫生条件不好,饲料中蛋白质水平过低,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以及其它应激因素等均可促使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结论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一种鸭类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为了有效预防鸭浆膜炎,养殖户应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饲养条件。

提供优质全价饲料,增强雏鸭体质。

适当调整鸭群密度,控制饲养环境。

定期进行疫苗接种。

鸭浆膜炎的治疗主要依赖于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甲砜霉素、磺胺类药物等。治疗时,需根据病情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案例分析:山东某养殖场应对鸭浆膜炎的策略

立即隔离病鸭,防止疫情扩散。

对病鸭进行药物治疗,同时加强环境消毒。

调整饲养管理,改善饲养条件。

对未感染的鸭群进行疫苗接种。

经过一系列措施,该养殖场成功控制了鸭浆膜炎的疫情,保证了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未来展望

加强鸭浆膜炎的基础研究,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

开发新型疫苗和药物,提高防治效果。

推广绿色养殖技术,降低鸭浆膜炎的发生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51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