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牡蛎育肥养殖法,一种利用特定技术提高牡蛎生长速度的养殖方法
牡蛎,被誉为“海里的牛奶”,富含大量蛋白质和人体必需的锌元素。只是,传统的养殖方法往往由于饵料不足,导致牡蛎肥满度低,出肉率仅5%~7%。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新型的养殖方法应运而生——太平洋牡蛎育肥养殖法。
这种养殖方法,主要是通过利用特定的技术,提高牡蛎的生长速度。具体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亲贝培育:选择个体大、生长正确、无病害的亲贝进行育肥促熟。
加强饵料生物培养:调节虾池饵料生物,为牡蛎提供充足的营养。
投放固着基:将固着基悬挂在虾池中,使牡蛎幼虫固着在固着基上。
牡蛎育肥:将牡蛎幼虫转移到养殖笼中,经过60天~80天的育肥,使牡蛎肥满度达到12%~15%。
提高养殖成活率:通过换季养殖模式,避开夏季高温、高发病率、高死亡率时段,提高养殖成活率。
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筏式育肥养殖的牡蛎增肥速度快,单位面积产量高,经济效益显著。
改善牡蛎品质:牡蛎体表干净,肉质部充实、饱满、无泥沙,口感鲜美。
减少环境污染:养殖海区在休整期间,利用充足的光照和较低的温度,培养饵料生物,净化水质,减少海区污染。
2015年,我国某养殖场采用太平洋牡蛎育肥养殖法,经过半年时间养殖,收获牡蛎7000多公斤,亩产量达到7000多公斤,成活率80%左右。与传统养殖方法相比,该养殖场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项目 | 内容 |
---|---|
养殖时间 | 每年4月~6月份进行人工育苗,9月上旬开始投放,到10月底结束育肥。 |
养殖密度 | 每亩养殖笼数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
饵料投喂 | 投喂新鲜的海水鱼粉、贝类等饵料。 |
水质管理 | 保持水质清新,定期更换养殖水。 |
该模式 在4月至6月进行太平洋牡蛎人工育苗,随后将苗种送到烟台、威海等地进行养殖。养殖一年后,将牡蛎运回乳山进行育肥。牡蛎育肥从9月上旬开始,到10月底结束,历时两个月。通过挑拣、去杂,牡蛎装入9层至10层的养殖笼中,经过60至80天的育肥,肥满度可达到12%~15%,成活率约为80%,重量增加10%~15%,亩产量可达7000多公斤。
与传统养殖相比,浅海牡蛎易地育肥养殖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该模式避开了夏季水温高、牡蛎发病率高的养殖时段,提高了养殖成活率。筏式育肥养殖的牡蛎增肥速度快,单位面积产量高,经济效益显著。此外,牡蛎体表干净,肉质部充实、饱满、无泥沙,品质得到明显改善。
因为养殖技术的不断成熟,浅海牡蛎易地育肥养殖有望在更多地区推广应用。未来,乳山将进一步挖掘深海土塘的养殖容量潜力,将这一模式推广至更深的海域,为当地养殖户带来更多收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