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棚室韭菜灰霉病是韭菜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

棚室韭菜灰霉病,俗称白点病或腐烂病,是冬春季保护地韭菜的常发病和主要病害。该病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韭菜的产量和品质,轻病田可减产10%~30%,重病田完全丧失食用价值,可导致毁棚绝产。

棚室韭菜灰霉病是韭菜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
一、为害症状

该病主要为害韭菜叶片,比较典型的症状包括白点、干尖和湿腐等。田间多见两种侵染为害类型:

一种类型是在韭菜叶尖生成白色或浅灰褐色小斑点,逐渐向下发展,病斑扩大后呈椭圆形或梭形,可互相汇合成大病斑,致半叶或全叶枯焦,潮湿时枯叶表面密生灰绿色绒毛状霉层,伴有霉味;

另一种类型是从刀口割茬处向下腐烂,初呈水浸状,渐生褐色轮纹,病斑扩散后多呈半圆形至“V”形,表面密生灰褐或灰绿色绒毛状霉层,严重时腐烂。

二、发病规律

低温高湿、光照不足是韭菜灰霉病发生蔓延的主要条件。温度在15~21℃,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上,病害易流行。长期连作有利于病菌积累,发病严重。施肥不足或施氮肥过多、磷钾肥不足、营养供应不协调的韭菜田,易发病。棚内温度连续数日忽高忽低,韭菜抗逆能力下降,发病重。

三、防治方法

防治韭菜灰霉病,应采取综合措施:

措施 具体方法
轮作 与非百合科蔬菜实行2年以上轮作,种植抗病品种。
肥水调控 施足底肥,基肥以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为主,在施足氮肥的同时,适量增施磷、钾肥,有利于提高韭菜品质,增强抗病抗逆能力。棚室韭菜宜采取小水勤浇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地温。每次收割后,进行2~3次浅中耕培土,以降低棚内湿度。
棚室管理 棚膜应选用保温和透光性好、具有无滴防雾效果的优质多功能棚膜。棚室管理应以保温、防寒、排湿,促使韭菜快速生长,减少每茬生长期为重点。苫子可以根据天气情况灵活揭盖,夜间保持在8~15℃,白天控制在18~24℃,避免因为昼夜温差过大造成叶面结露,而发生病害。棚内相对湿度应该控制在80%以下,湿度过大时,打开顶部通风口排湿,清晨可以短时间拨开不连续的小口通风;中午前后室外气温较高时,打开较大的通风口排湿降温;盖苫前1~2小时避免通风,加强蓄温。及时清理病叶、老叶,并集中深埋。
药剂防治 每次收割后培土前及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淋,必要时选用50%速克灵或50%扑海因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湿度大时可采用烟雾法或粉尘法防治,烟雾法可用10%速克灵烟剂,每亩每次250克熏烟,粉尘法用10%灭克粉尘剂,每亩每次1千克,在傍晚时进行为宜,每隔10天1次,连续或与其他防治法交替防治2~3次。

在冬日暖棚中,韭菜是不可或缺的时令蔬菜。只是,韭菜灰霉病,又称白点病或腐烂病,却常给种植户带来头疼。本文将深入剖析韭菜灰霉病的防治策略,通过实际案例,为韭菜种植者提供实用的指导。

棚室韭菜灰霉病是韭菜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

1. 轮作换茬:与非百合科蔬菜实行2年以上轮作,减少病菌积累。

2.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强的韭菜品种,降低发病风险。

3. 加强肥水管理:施足底肥,适量增施磷、钾肥,提高韭菜抗病能力。采取小水勤浇的方式,降低棚内湿度。

4. 通风降湿:保持棚内空气流通,降低湿度。合理调节棚内温度,避免昼夜温差过大。

6. 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淋,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四、案例分析

以某地韭菜种植户为例,其韭菜种植面积达30亩,往年因韭菜灰霉病损失严重。通过实施上述防治措施,该种植户的韭菜发病率从40%降至10%,产量提高了20%,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五、未来展望

因为韭菜种植面积的扩大和种植技术的提高,韭菜灰霉病的防治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加强韭菜灰霉病的基础研究,推广高效防治技术,提高韭菜种植户的防治意识,是未来韭菜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51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