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探讨泥鳅繁殖与苗种培育方法
箱选用长宽高为1米1米0.5米聚乙烯材料的网衣,网箱框架为竹竿搭制,孵化缸的规格是0.4立方米个,为防止鱼卵外溢,筛绢网网目要求120目,另外需准备一台柴油发电机,以备停电时急用,底我们从周围养殖户中收购种鳅,雌鱼一般体长14-17厘米,体重大于27克,最好是...
内容提示:江西水产科技 2014年第2期文章编号: 1006 — 318802 — 0027 — 02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张书龙张斌华 摘要:以....
泥鳅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1998年县水利局水产站进行了,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试验,共获受精卵43万粒,培育各种规格苗种28,6万尾,现将主要技术如下,1基本设施本试验在华村池塘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河南水产》2006年第4期泥鳅,属鲤形目,鳅科,鳅属,它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素有”水中人参”之称,深受韩国,日本等东,南亚市场的欢迎,且价高畅销,供不应求。目前我市养殖泥鳅的苗种,大部分是天然捕捞采集而来,优劣不等,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了解决大面积养泥鳅苗种短缺的问题,我们对苗种繁育进行了系列工作。本文将近年来泥鳅的人工培育苗种技术如下,旨在推进该项事业的发展。
一、泥鳅人工繁育1.泥鳅亲本的选择及培育:亲鱼来源:人工繁育用的亲鳅尽量避免长时间蓄养,因而最好采集临近产卵期的天然...
二、繁殖设备设备名称 | 规格 | 用途 |
---|---|---|
网箱 | 长宽高1米1米0.5米 | 产卵和繁殖 |
孵化缸 | 0.4立方米 | 孵化鱼卵 |
筛绢网 | 120目 | 防止鱼卵外溢 |
柴油发电机 | 备用 | 停电时急用 |
1.亲鱼挑选。用密网拉网起捕,一般在下午4:00左右进行。选择身体强壮、游动有力、无病无伤的亲鱼,雌鱼要求腹部膨胀、呈白色并且无斑点,其宽度明显超过背部:雄鱼选择,用拇指和食指从前向后轻轻挤压腹部,有白色精液流出。雌雄比例:1,二者仍分开用密网吊在清水池塘里,准备人工催产授精。
2.人工繁殖。人工催产:催产药物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用4号针头一次性注射,剂量为20单位/克,雄鱼减半,每尾注射0.15毫升,注射深度0.3-0.4毫米。催产药物用0.75%Nacl溶液按照注射剂量和体积进行相应稀释。注射时用拧去水的纱布包裹鱼体防止滑脱,背部肌肉注射。然后亲鱼仍分开用密网吊在水里,同时用水泵充水造成网内的亲鱼有流水刺激。水温27-25℃时,效应时间为8-12小时。
人工授精:操作前用干纱布擦干鱼体。杀雄鱼取精巢,并置于冰块上的培养皿里,加少量0.75%NaCl溶液,避光用弯头剪刀剪碎备用,雌鱼用食指和拇指从前至后反复几次挤压腹部,挤卵于干燥洁净的培养皿里,按照上述亲鱼挑选雌雄比例立即进行人工授精。用0.75%NaCl稀释后的精液与卵子充分混合,倒入冰盘内,加入曝气井水或自来水,迅速晃动使卵均匀散开,然后静置30秒钟,倒去水,再加入前述新水,置于通风的室内或棚内的框架上,每天早、晚各换水一次,25℃时32小时即可出苗。每个冰盘可孵化6000-10000粒受精卵。
泥鳅仔、稚鱼阶段相比其他鱼类个体较小并具有外鳃结构,形状与幼鱼或成体相差较大,抵抗病害的能力相对较弱,一般成活率较低。通过有效控制环境条件,能安全度过外鳃转内鳃的生理过程,提高成活率。
1.仔鱼培育。鱼苗孵出后2天即可开口摄食,用冰盘分苗进行培育,每只5000尾,前2天投喂蛋黄,然后改投新鲜、煮熟的鱼肉糜,80目筛绢过滤。日投喂量为每万尾10克左右,稀释后均匀泼洒,上午、下午各一次,以1小时内吃完为准,此时可看到鱼苗肠管内充满白色食物。每次投喂1小时后再换水80%。经过7-10天的培育,此时鱼苗体色金黄,体长接近1厘米,体质较强壮,可收苗计数转池进行稚鱼培育。
池塘面积300平方米左右,抽去淤泥。放苗8天前消毒,施底肥,注水深40厘米,培养浮游生物。鱼苗下塘时小型水蚤数量达到高峰,每平方米放养量2000尾左右,2-3天后投喂鲤科鱼类人工配合饲料,前10天每平方米每天50克,以后日投喂量占鱼体总重的5%-8%。早、中、晚按日投喂量的30%、40%、30%各投喂一次,经过30-40天的培育,转变为幼鱼,此时可分塘进行大规格苗种培育或成鱼的养殖。
3.饲养管理。①泥鳅在仔、稚鱼阶段能大小相残,饲料一定要投足、投喂均匀。稚鱼培育阶段因为鱼体生长,定期排去部分老水,加注新水,保持池水40厘米左右。
②清塘消毒要彻底,水温应控制在25℃及以上,防止仔、稚鱼外鳃感染水霉。进出水口加密网装置,防止敌害生物进入池内。
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探讨泥鳅繁殖与苗种培育方法。已经解释清楚,现在来看泥鳅繁殖与苗种培育新策略。
泥鳅繁殖:从源头把控,确保优质苗种在江西东乡,张书龙和张斌华两位专家针对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从亲鱼的选择和培育入手,确保了苗种的质量。具体他们从周围养殖户中收购种鳅,雌鱼体长在14-17厘米,体重超过27克,这样的雌鱼更易产卵。此外,他们还注重亲鱼的强化培育,通过合理的饲养管理和水质调控,使亲鱼在最佳状态下产卵。
苗种培育:精细化操作,提升成活率在繁殖设备方面,他们主要利用盘山县鑫安源生态园养殖池塘中的网箱和孵化车间定制的孵化缸。这些设备既满足了繁殖需求,又提高了繁殖效率。
人工繁殖:科学催产,提高受精率在苗种培育过程中,他们根据泥鳅的生长阶段进行分阶段管理。在仔鱼培育阶段,他们采用蛋黄、鱼肉糜等饵料,保证鱼苗的营养需求。在稚鱼培育阶段,他们则投喂鲤科鱼类人工配合饲料,确保鱼苗的健康成长。
通过以上措施,张书龙和张斌华两位专家成功地将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为泥鳅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该案例来源于江西水产科技2014年第2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