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后备种鹅饲养管理,关注生长发育和繁殖性能

种公鹅饲养与生长

种公鹅一般在140日龄左右时再开始粗饲。后期:逐渐增加精料,减少粗料,每天喂精料2~3次,做到饲料搭配多样化,并注意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让鹅自由采食,促使母鹅早产蛋、多产蛋。种鹅舍要宽敞明亮,每天要清洗食槽、水槽以及更换垫料,保持垫草和舍内干燥。鹅舍要安静、卫生、环境良好,严防阴冷潮湿,要特别注意鹅舍冬季保温。

后备种鹅饲养管理,关注生长发育和繁殖性能
后备鹅生长发育的阶段管理
阶段 特点 管理措施
前期 生长发育迅速 加强营养,提供充足青饲料,保持舍内通风
中期 生长发育稳定 逐渐增加精料,减少粗料,控制生长速度
后期 生长发育趋于成熟 加强运动,提高抗病能力,为繁殖做准备

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秋季一般在9月中下旬以后,种鹅也陆续进入产蛋期。若种鹅在开产前没有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将会引起种鹅开产时间不一致,从开始产蛋到产蛋高峰延续时间较长,种鹅生产性能不能充分发挥,产蛋数量减少、种蛋质量下降。

后备种鹅的饲养管理根据四川白鹅开产期为200~240日龄的特点,选择生长发育良好、符合本品种特征的健壮公母青年鹅做种鹅用。

凡是毛杂、扁头、歪尾、垂翅、跛脚、瞎眼、病弱的鹅都要淘汰。种鹅的公母比例以1∶4至1∶6为佳。

育肥鹅的目的是短时间内育肥,在第二次蜕皮前屠宰上市;而储备鹅的目的在于提高育种价值,通过合理的饲养控制其生长,加强饲养管理,促进生殖系统发育。

饲养管理案例分享

@我和我的小农庄在16年的养鹅实操中逐步探索改进后备种鹅的3阶段饲养法,收到了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为,母鹅的开产较为一致、种蛋的个体稍大匀称、种蛋受精率高、畸形蛋、沙皮蛋率明显降低。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个饲养管理方法。

早期:对刚选留的种鹅要进行调教,使之合群,以舍饲为主并结合放牧饲养,根据放牧场草质和鹅群的膘情,每天补料50~100克,公鹅补料量应多些。料以配合料为主,青料作补充。

中期:以放牧为主,进入全舍饲期则要以粗料为主,每天喂3次,定时不定量,饲料主要是谷糠、米糠、麸皮、玉米秸粉、黄豆叶粉、甜菜叶粉、葵盘粉、树叶粉及玉米面、草子等,混合后用水泡软饲喂。

后备种鹅的饲养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生长发育、繁殖性能、饲养环境等多个因素。只有科学饲养管理,才能提高种鹅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在鹅的养殖世界中,种鹅的饲养管理如同精心培育的艺术品,需要细致入微的呵护。

后备种鹅饲养管理,关注生长发育和繁殖性能

后备鹅的整个成长期通常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管理要点。例如,在四川白鹅的开产期,后备种鹅正处于2003年6—7月的休产换羽期。此时,加强运动及放牧,提供充足青饲料,有助于鹅群充分发育成熟。

种鹅的选择至关重要。早期饲养缺乏必要的调教管理会导致鹅只间争斗,影响生长和饲养效益。养殖户应重视培训,了解雏鹅和后备种鹅的挑选与饲养管理,掌握鹅常见疫病的辨别和防疫,并借助专业技术人员的定期服务。

雏选与青年鹅的选择

雏选时,应选择体质健壮、绒毛光泽好、腹部柔软无硬脐、卵黄吸收良好的健雏。青年鹅选择时,应在70~80日龄时挑选生长速度较快、外貌特征符合本品种标准、体格健壮、发育良好的个体。后备种鹅的选留则需符合本品种特征,淘汰毛杂、扁头、歪尾、垂翅、跛脚、瞎眼、病弱的鹅。种鹅的公母比例以1∶4至1∶6为佳。

育肥鹅与储备鹅的饲养目的

育肥鹅的目的是短时间内育肥,在第二次蜕皮前屠宰上市;而储备鹅则旨在提高育种价值,通过合理的饲养控制生长,加强饲养管理,促进生殖系统发育完善。

后备鹅的饲养管理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早期以舍饲为主,结合放牧饲养;中期以放牧为主,进入全舍饲期则要以粗料为主,每天喂3次,定时不定量。通过合理的饲养管理,控制生长并促使生殖系统发育完善,有助于提高种鹅的产蛋量和种蛋受精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50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