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栽培技术,涉及选种、整地、施肥、播种、管理等环节
红薯,这一常见农作物,以其耐旱、耐贫瘠、适应性强等特点,成为我国许多地区的传统种植作物。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红薯的栽培技术,包括选种、整地、施肥、播种和管理等关键环节。
选种是红薯栽培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选择优质种薯,是提高红薯产量的基础。种薯应选择无病虫害、薯块大而均匀、无损伤的品种。具体操作如下:
选择薯形长、匀、无棱沟、直、皮光滑、无病虫斑和伤痕的中型种薯。
种植前用1.0%硫酸铜液或2%的氢氧化钠溶液浸5~10分钟,或用Bt、白僵菌等有机生产允许的生物菌剂浸泡种薯2小时。
最好采用纱网大棚无虫条件繁殖脱毒苗。
整地红薯适宜生长在土层深厚、土壤疏松、通气性好的环境中。整地是确保红薯生长良好、提高产量的关键环节。具体操作如下:
深耕加厚土层,提高土壤肥力。
施足基肥,一般每667平方米施自沤制有机肥500~1000kg、矿质钾镁肥50kg。
下种前用石硫合剂或石灰对苗床进行消毒或闷棚消毒。
施肥
氮肥以茎叶生长时期吸收较多,块根膨大时期吸收较少。
磷肥在茎叶生长中期吸收较少,块根膨大时期吸收较多。
钾肥的吸收从栽插到收获都比氮、磷多,以块根膨大时期更为显著。
红薯施肥应围绕这一特点进行,N∶P∶K=5:6:20。
最好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春薯在1月下旬开始育苗,秋薯在6月中下旬育苗,早冬薯在8月上中旬育苗。
可采用一次性育苗,也可以分次繁殖。
下种后每隔15天喷施1次Bt等有机生产许可的生物菌剂和300倍茶麸水,撒1次草木灰;并在苗床周围或育苗棚外放性激素诱捕器。
管理红薯生长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管理措施:
管理环节 | 具体措施 |
---|---|
水分管理 | 红薯在定植时浇了定苗水后,在栽插后30~40天,开始分枝、拖蔓,需水量增大,此时若遇干旱,要及时浇水,可采取沟灌方式,但灌水量不能超过垄高1/2。整体来看,水分管理掌握土壤基本湿润为宜。若遇雨天应及时排涝,以防积水造成薯苗徒长,出现只长柴根不结薯的现象。 |
培土 | 培土可分2~3次进行,苗高10cm左右,即可进行第1次培土,隔7天进行第2次培土,共培土3~5cm。培土最好用肥沃疏松细土拌和焦泥灰或腐熟堆肥,均匀撒入苗床中。培土可与施液态肥料结合进行,做到先培土后施肥,使土壤和幼苗基部密切结合,以利早发、多发新根。 |
病虫害防治 | 红薯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应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可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方法。 |
据涟源市斗笠山镇塘溪村1999年试验结果,红薯高垄双行栽培比普通栽培法亩增鲜薯540公斤,增产24%。起垄方式与规格:按1m分厢起垄垄高30-40cm,垄面成小拱形,每垄交叉插双行,株距26-33cm,每亩4000-5000株。
红薯种植:因地制宜,高效益模式解析在选种时,塘溪村的农民选择薯形长、匀、无棱沟、直、皮光滑、无病虫斑和伤痕的中型种薯作为种薯。种植前,他们使用1.0%硫酸铜液或2%的氢氧化钠溶液浸泡种薯5-10分钟,或使用Bt、白僵菌等有机生产允许的生物菌剂浸泡种薯2小时,以保障种薯无病毒和疮痂病。
采用纱网大棚无虫条件繁殖脱毒苗,保证了种苗的健康和生长潜力。
二、合理施肥,促进红薯生长红薯对氮、磷、钾三要素的需求因生育时期不同而异。农民们根据这一特点,采用N∶P∶K=5:6:20的比例进行科学施肥。在栽插后30-40天,红薯开始分枝、拖蔓,需水量增大,此时若遇干旱,要及时浇水,采取沟灌方式,但灌水量不能超过垄高1/2。
此外,红薯有机种植禁止施用任何化学肥料,以基肥施用为主,一般基肥用量占总施肥量的60%~80%,基肥结合整地起垄施入。
在苗高10cm左右时,进行第一次培土,隔7天进行第二次培土,共培土3-5cm。培土最好用肥沃疏松细土拌和焦泥灰或腐熟堆肥,均匀撒入苗床中。培土可与施液态肥料结合进行,做到先培土后施肥,以利于早发、多发新根。
红薯逐渐适应土壤环境后,覆盖一层薄膜,保证水分不流失,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
在红薯种植过程中,农民们注意观察,及时防治病虫害。如发现病斑,立即拔除病株,并进行集中处理。在苗床管理中,抓好保温、保湿、通风等措施,以温度为主,防止高温灼苗。
此外,在红薯生长过程中,根据苗情适时追肥,使用经有机认证的或经有机认证机构许可使用的生物有机肥,以保证红薯的品质。
塘溪村的红薯种植成功案例表明,通过科学选种、合理施肥、科学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可以实现红薯的高产。在今后的红薯种植中,农民们可以借鉴这一模式,不断提高红薯产量和品质。
同时,因为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红薯种植技术将更加成熟,为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